初心定居德國,時政與文化觀察者
-
“孤獨”的默克爾還能堅持多久
最近媒體熱捧某照片,照片里小伙伴們撤的撤倒的倒,默克爾儼然成為了歐洲抵擋民粹主義的最后機會。事實卻是:德國國內民粹主義的崛起與開門政策息息相關,她難辭其咎。在宣布謀求連任后,用“向布卡開槍”來避開難民性情問題,默克爾完美的時機選擇幾乎令人手動點贊[全文]
-
默克爾認錯,真有“技術含量”
在強硬了一年后默克爾首次示弱,而她機智地把鍋扔給了“時光”,而且還是倒流很多年的時光。德國還是那個原來的德國嗎?最近一年,我和閨蜜們的約見都互有默契地訂在中午;在遭遇了若干次被尾隨的經歷后,我默默地戒掉了在公園晨跑的習慣,買了一臺跑步機。[全文]
-
默克爾的臉,左邊歐委會打,右邊IS打
默克爾的日子,最近有點難過。一邊是國內對難民潮民怨沸騰,另一邊歐委會高級官員首次公開指責德國分裂歐洲,雪上加霜的是,IS也“趁人之危”,把目標對準了德國總理府。[全文]
-
德國“超級星期日”:誰打了默克爾的臉
媒體調查發現,右翼黨AfD的新黨員里,有相當一部分是并不激進的德國偏老年中低收入階層。他們完全同意AfD的排外黨綱嗎?未必。他們認為難民潮失控會直接分薄或削弱政府對低收入及貧困人群的福利和照顧嗎?是的,并且現實似乎一直在為他們提供論據。[全文]
-
默克爾領銜的歐盟“宮斗劇”即將大結局?
焦頭爛額的默克爾對歐土峰會的結果表示滿意,并稱如果相關計劃得以實現,將會是“一個突破”。于是劇情就這么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大結局啦?可哪有什么身騎白馬的英雄,有的是一個算盤打得山響的生意人而已。打臉和插刀的小高潮過去了,“宮斗劇”還會繼續。[全文]
-
在德國過一個“狂歡”春節
第一個海外春節,我獨自在圖書館里打發時間,遇到另一位不認識的亞洲面孔的女孩,我笑著向她拜年,彼此眉間心下生出歡喜,然而很快又被館中的寂靜淹沒。為什么我會直覺她是中國人?因為女孩那天精心打扮過,一身紅色很美,很喜慶。無論在哪里生活,華人的一生都注定與原生文化絲絲相連。[全文]
-
德俄為女孩互撕,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呢?
德國法律規定,與14歲以下未成年人發生性關系無論當事人是否自愿都構成違法行為。柏林警方最初的回復是沒有強奸案件存在,這是掩蓋案件,還是就事論事?許多在德的俄裔對德媒也失去了信任,起因是由于德媒對烏克蘭紛爭的一面倒報道。[全文]
-
難民“污名化”,究竟有幾分?
有人認為,“科隆性侵案”令移民被污名化,應該是一次被刻意放大的新聞炒作,甚至歸為“與當地女性搭訕中的文化差異”,“難免會產生”的失范現象。我不禁憐惜起從1960年代就來德的大量外來工,從1990年代起陸續增多的“留德華”,能忍住不去性侵,不去“無意沖撞社會規則”, 你們辛苦了。[全文]
-
達沃斯最亮的還是難民:德國總統開炮了
達沃斯論壇上,德國總統高克向全世界政治和經濟精英表態:有必要在歐洲范圍內限制難民涌入。好吧,我們假裝聽不出他這話是說給默克爾聽的。但你以為總統生氣了,后果很嚴重?有時候,悲劇是你預見到了,你警告過了,然并……[全文]
-
難民讓德國人漲姿勢:啥叫“性趣游戲”
科隆事件是一次典型的taharrush,在英文網絡上它被貶稱“穆斯林性趣游戲”,或者“阿拉伯強奸游戲”,而相關德語信息則較少。它指的是大量年輕男性利用各種重大社會活動或集會糾結在一起,對女性進行性侵甚至強奸。難民初來乍到,taharrush卻已經向當地文明和經濟發動了始料不及的襲擊。[全文]
-
為了不讓元首再現,德國政府也真是夠拼的
在一個連雞毛蒜皮的事都會上報紙的國家,如此嚴重的大型騷亂居然在發生后的第四天才登上主流媒體被廣泛報道,德國人民震驚了。此前德國司法部部長表示,社交網絡必須在24小時內刪除煽動、散布仇恨的不良信息,他還約談了各大社交網絡公司的負責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