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者網“中國經濟季度觀察·圓桌縱橫談”(2024三季度)上篇: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中國經濟改革該朝哪邊走
最后更新: 2024-10-21 14:34:22現在很多人都把房子當成是資產端,這是錯誤的,房子應該屬于債務端。房子不是建筑業,而是主要用來給銀行作為信用的,它在這方面的價值可能比作為建筑和消費品的價值更重要。所以在這個時候擴張房地產,估值提高或者房價上升,實際上是幫助中國增加債務端。房地產越發展越擴張,能夠帶動就業的就越多。
我們的債務端應該擴張到什么時候呢?直到沒人干活了。大概在2014年、2015年前后一段時間,我們國家出現了一度找不到工人的現象,到了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即農村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觀察者網注)。這個時候就需要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不是提高勞動力總量。
如果這個時候無法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只能向美國那樣把制造業外移,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美國現在為什么制造業回不去?就算是中國把生產線“送”給它也做不到,因為根本沒有勞動力,美國只是特別能創造貨幣,你說制造業怎么回得去?美國要是和中國脫鉤,就會損失一大批勞動力,必須在全世界其它地方找到替代。
所以,我的結論是,還是要看我們的宏觀政策,到底是債務端約束還是資產端約束。如果是勞動力大量過剩的時候,無論怎么擴張債務端都不會引發通貨膨脹,膨脹了花錢就行,這是我的個人觀點。
李世默:不管按照哪種算法,我們的人均GDP比美國還低很多,我們供給側的生產率有巨大的提升潛力。那么竅門到底在哪?肯定是供給側和需求側都得提升,僅僅提升一方面肯定不行。
彭文生:經濟學界有兩派爭議,即人均收入到底是一個收斂還是持續分化的趨勢?歷史上這兩方面的案例都有。當初歐洲開啟工業革命,把中國遠遠甩在后面,這在經濟史上被稱為第一次大分流。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亞經濟體比如日本,還有韓國、中國臺灣等亞洲“四小龍”,包括中國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幾十年發展,和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縮小,這個階段被稱為大收斂。
現在有人擔心出現第二次大分流。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科技和產業創新成果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尤其是大國。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在這些領域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拉大。
這就涉及您剛才提到的問題,現在的趨勢到底是收斂還是分化?一個關鍵因素是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或者說TFP的增長究竟來自于什么?按照內生增長模型,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規模。一個經濟體有足夠大的規模,在供給側就有足夠多的人力資本、生產性資本和知識資本,在需求側有龐大的市場,有市場就有創新,帶來的盈利空間就大,就有更多的動力去促進創新。
所以美國為什么在創新領域全球領先?有人說是它的市場機制,但其實規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供需兩側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魯政委:我覺得世默總既提出了問題,也給出了答案。比如您剛才講的供需協調。經濟學理論上有一個說法,供給的改進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帶來長期增長,而需求是短期的。但現實并不是這樣。
我舉個例子,同樣是科技進步,比如軍事上發明了原子彈,傳統的做法是為了維持軍事領先就應該讓技術保密,不讓它擴散到民用領域。這個時候,這種非常先進的技術本身對TFP與生產力提升沒有什么貢獻。可是,如果你有非常成熟的軍用技術民用化的轉化流程,就會帶來很高的TFP增長。因為民用化帶來了需求,但如果你只是簡單地發明了一項技術,并不會自動帶來需求。
張燕生:其實美國人除了二戰時期搞這種戰時大型科研項目外,它的科研也搭了歐洲的便車,是個追隨者。1945年范內瓦·布什(Vannevar Bush)和拉什·D·霍爾特(Rush D. Holt)出版的《科學:無盡的前沿》這本書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提醒美國政府,科學是經濟增長的最終源泉。到了1957年,美國突然發現在和蘇聯的科學技術競爭中,蘇聯人贏得了衛星上天這個回合。于是1958年,美國意識到要在科學技術能力的競爭中取勝,必須要依靠政府,也就是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能源部、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等等。在科研從0到1的過程中,是不能依靠市場的,因為市場看的是股東權益、要掙錢。
到了1980年,美國突然發現,聯邦政府在科研領域從0到1的投資,大部分成果都被束之高閣,沒有轉化。因此才有了1980年的《拜杜法案》,在很短的時間內讓美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率提高了10多倍。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不僅僅是需求側和供給側不同步,市場和政府也會不同步,要看解決的問題處在什么階段。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郭涵 
-
“‘快牛’比‘慢牛’好,生病的時候必須打強心劑”
2024-10-21 14:18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地方“隱性債”不必轉為中央債,建立國家住房銀行就是條路子
2024-10-21 14:12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這是我在麥當勞的第一天,我正在找工作”
2024-10-21 10:33 特朗普 -
男子高空扔8塊磚2桶水3罐飲料砸死路人,被核準死刑立即執行
2024-10-21 10:09 依法治國 -
“把公共財政支出挪到家庭部門,未必會促進消費”
2024-10-21 09:31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市場在給國家出點子,能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嗎?”
2024-10-21 09:22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房地產越擴張,越能帶動就業”
2024-10-21 07:42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蘇聯贏了,美國才意識到科技競爭要靠政府”
2024-10-21 07:42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海南瓊海市委書記田志強被帶走,曾任落馬省委書記羅保銘秘書
2024-10-21 07:13 廉政風暴 -
騎手帶著患兒送外賣?美團回應了
2024-10-20 21:54 網絡謠言 -
警方通報販賣嬰兒事件:已解救
2024-10-20 21:38 -
男子為訛錢將3歲女兒拋向大貨車致被碾身亡!已被執行死刑
2024-10-20 20:45 -
提升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占比 博士生教育以質圖強最新部署
2024-10-20 18:52 中西教育 -
區委書記就學校臭豬肉事件表態:從血的教訓中反思
2024-10-20 18:43 食品安全 -
“臭肉事件”后昆明市委書記發聲
2024-10-20 16:27 食品安全 -
“建議將個稅起征點提高到8000元”
2024-10-20 13:57 2024中國經濟季度觀察 -
小西天保安大叔透露漲薪后被傳辭退,當地文旅部門:不實
2024-10-20 12:11 基層治理 -
師從梁思成,著名建筑師、規劃師鳳存榮逝世,享年89歲
2024-10-20 11:35 -
四川發現“惡性外來入侵物種”
2024-10-20 11:01 觀察動物 -
韓國圍棋少女金恩持:人生如棋,許多智慧藏于其中 | 老外講故事·中華文化圈粉記?
2024-10-20 10:55 老外講故事
相關推薦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評論 59“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84“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26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104“后果太嚴重了,鳥擊不能成為事故的直接原因” 評論 202最新聞 Hot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
總不回家,“粘人”的世界首富在“宇宙中心”租房住?
-
特朗普表態,“避免一場大戰”
-
“西方給了你一切,但我不是你仆人”
-
美國批了,馬斯克:不愧是搶錢冠軍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
德國開懟:畢竟胡說八道也算自由
-
美法院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賠她500萬美元
-
兩周內三項協議“對抗”中國,“更像給美國的短期信號”
-
美財政部竟又賴上中國,還列為“重大事件”
-
阿薩德政權為何垮臺?拉夫羅夫點名美國
-
俄前國腳前線陣亡:因販毒入獄,參軍減刑
-
他后悔了
-
“連續三年低于更替水平”,2024年越南生育率創新低
-
“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
“沙姆解放組織”領導人:敘利亞可能4年后舉行選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