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作家,《馬橋辭典》
-
“快錢”,進化成新一輪的社會剝削
在中國金融市場,他們亦貧亦富幾成常態:在工資單上是長工級的,在炒盤上是財主級的;在這一周是長工級的,在下一周是財主級的;在最后割肉放血時是長工級的,在自我想象和自我期許中卻永遠是財主級的。他們到底算長工還是算財主?[全文]
-
別再抱怨自己生不逢時
在作家群體里混上這些年,不是我的本意。文學還能做什么?文學還應該做什么?一位朋友告訴我,“詩人”眼下已成為罵人的字眼:“你全家都是詩人!”“你家祖宗八輩子都是詩人!”……這說法不無夸張,玩笑中卻也透出了幾分冷冷的現實。[全文]
-
催化“文革”的社會心理勢能
當河南省委第一個提出“苦戰三年,改變面貌”,毛澤東提筆加了兩個字,把后半句改為“基本改變面貌”,提倡留有余地。接下來,在1958年第一次鄭州會議,在同年的武昌會議,他都表示要“反左”,強調“壓指標”,肯定“商品經濟”。[全文]
-
“文革”亂相中的利益理性
楊小凱取得美國博士學位,生活在太平洋那一邊,日后一直強調自己以前是“造反派”,不是“紅衛兵”,在意Rebellion與Red Guard在英文中的意味差異——這一點可證西方“文革學”的偏好與強勢。[全文]
-
“文革”反思相關的三個問題
“文革”漸漸遠去,彌散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大潮洶涌之中。這個時代大多社會理論都不再理直氣壯,像樣的武裝斗爭更是沒處找,難題則多得前所未有。民主能否帶來公平?革命能否帶來公平?平等是否還重要?[全文]
-
“文革”反思相關的三個問題
“文革”漸漸遠去,彌散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大潮洶涌之中。這個時代大多社會理論都不再理直氣壯,像樣的武裝斗爭更是沒處找,難題則多得前所未有。民主能否帶來公平?革命能否帶來公平?平等是否還重要?[全文]
-
“文革”后的逆襲與重續
對“文革”需要思想清算,但人道不是少數人之道。一種再等級化的狂熱,一種蔑視人民的貪婪和傲慢,構成了來得太快的精神背叛,其實是對“文革”的暗中翻盤,影子“文革”重新入場。這些自我想象中的頭等艙人士,不過是把“文革”資本主義化,把資本主義“文革”化。[全文]
-
“文革學”的三大泡沫
“文革”中受沖擊最大的人們,他們的悲情并不一樣,合唱卻并不同調,構成了一種心思各異的齊心合力。他們的故事通常能廣獲外人同情,一如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祥林嫂的啟示在于:如果拿不出一種說服力強和需求面廣的共識性批判,一味訴苦就只是對自己苦難的辜負。[全文]
-
“文革”疑癥
從“文革學”一開始,有些左翼和有些右翼人士就像是一個趔趄的連體人,栽進了同一個坑。他們對社會的總體性判斷,有人用褒義,說“平等”可愛,洋溢社會主義的溫暖;有人用貶義,說“平均主義”太可惡,窒息了市場與資本。這個雙頭的連體人說錯了什么嗎?[全文]
-
文革當事人要少一些自戀
本文為《南方周末》對《日夜書》作者韓少功的采訪。[全文]
-
革命后記——寫在毛澤東誕辰120周年之際
可注意的是,他鄙薄儒家“仁政”之時,恰是給大批受難者平反復職送溫暖之際;他贊揚“反皇帝”之余,卻未給左派發動高層清算(如針對周恩來)以任何鼓勵;他讓大家討論按勞分配、商品交換、八級工資制等奇怪話題,八竿子打不著的共產主義原教旨,卻毫無具體政策跟進的動靜。大家該拿的工資還是拿,該得的級別還是得,該有的自留地和自由集市還是有……[全文]
-
韓少功:好小說都是放血之作
在我看來,好小說都是“放血”之作。這個“血”是指貨真價實的體驗,包括鮮活的形象,刻骨的記憶,直指人心的看破和逼問。我從來把這個東西看作文學的血脈。沒有這個東西,小說就是放水,放口水,再炫目的技巧,再火爆或者再精巧的情節,都可能是花拳繡腿。[全文]
-
韓少功:數碼時代的應變與堅守
時代在變,作家至上的時代永遠地過去了,尤其是到了電子數碼時代,那更是一個遙遠的記憶了。用一句很流行的網絡語來說,古代的作家讓我們今天的作家羨慕嫉妒恨,古代由于交通閉塞,缺乏轉播媒介,作家就是古代的信息中心,但是在過去不到20年的時間里,電子數碼時代全面來襲,人們要了解社會民生,可以通過新聞。當今世界,新聞業傳播覆蓋之廣,前所未有。比如前不久有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英文名字也很好,叫《A bite of China》,我們現在要了解中國的美食,還會去讀周作人、沈從文、陸文夫這些作家的小說嗎?當然不是說沒有,但是恐怕更多人會去尋找更便捷的方式,看電視紀錄片。[全文]
-
韓少功:中國文學及東亞文學的可能性
韓少功老師2011年5月24日接受韓國《創作與批評》季刊社訪談,漫談中國文學現狀、東亞小說的傳統與現代性、文學的世界性等問題,深刻而有趣。[全文]
-
韓少功:“文革”為何結束
當中國正成為一個世界性熱門話題之際,“文革”是繞不過去的,更不應成為20世紀以來國情認知迷宮前的一把銹鎖。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