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奇帆:關于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若干思考
關鍵字: 黃奇帆復旦演講黃奇帆房地產重慶【5月2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黃奇帆做客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第11期“中國大問題”講堂,作了“關于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若干思考”的講座。以下為根據現場錄音整理作者修訂的權威版,首發于微信公號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主辦方賜稿觀察者網發布。外標題為編者所加。】
一、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存在十大失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這三大失衡中,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尤為突出,我認為,主要表現在十個方面:
(一)土地供需失衡
宏觀上看,過去幾十年,我國平均每年有800萬畝耕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再加上一些計劃外征地,實際上每十多年全國就要用掉1億畝耕地,所以我國耕地從80年代的23億畝,減少到現在不到20億畝。
從保證糧食安全的角度看,我國每年人均口糧消費約為150公斤,肉禽蛋奶折合人均飼料糧300公斤左右,按13.7億人口規模和耕地畝均360公斤糧食單產計算,就需要17億畝耕地。再加上蔬菜、水果需求,20億畝耕地就顯得捉襟見肘。
我們國家有一個判斷,為解決中國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至少需要18億畝耕地,這是必須守住的底線,是國家安全所在。
為此,為國家戰略安全計,我國土地供應應逐步收緊,2015年供地770萬畝,2016年700萬畝,今年計劃供應600萬畝。土地供應總量減少了,房地產用地自然會更緊一些。“地少人多”,這是我們國家的國情,城市發展中必須把握國情,加強土地的集約節約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結構上看,國家每年批準供地中,約有1/3用于農村建設性用地,比如水利基礎設施、高速公路等,真正用于城市的只占2/3,這部分又一分為三:55%左右用于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30%左右給了工業,實際給房地產開發的建設用地只有15%。這是2/3城市建設用地中的15%,攤到全部建設用地中只占到10%左右,這個比例是不平衡的。
相比歐美國家工業用地一般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5%,商業和住宅類住房用地一般占25%左右的情況,我們工業用地配置顯然占比太高,擠占和壓縮了住宅用地。
區域上看,好不容易有15%可作城市住房用地,是不是人多的城市多供應一點,人少的地方就少供應一點?政府有時是逆向調控,對大城市有意控緊一點,流入人口多土地卻拿得少,中小城市反而容易得到支持,用地指標會多一點,造成了資源配置在城市間的不平衡。
(二)土地價格失衡
過去這十年,一線城市的房價幾乎漲了八倍到十倍,很多時候大家說這是通貨膨脹現象。
的確,近十年M2從10多萬億漲到100多萬億,增長了10多倍,房價也差不多漲了10倍,邏輯判斷好像房價上漲是由貨幣膨脹導致的。
然而,為什么同樣的通貨膨脹,有的商品漲價了,有的商品還掉價了?其實還是與供給需求有關。對于供過于求的商品,哪怕貨幣泛濫,也可能價格跌掉一半。貨幣膨脹只是房價上漲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只是外部因素而非內部因素。
住房作為附著在土地上的不動產,地價高房價必然會高,地價低房價自然會低,地價是決定房價的根本性因素。如果只有貨幣市場這個外因存在,地價這個內因不配合,房價想漲也是漲不起來的。
控制房價的關鍵就是要控制地價。現在,土地升值有點畸形,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土地拍賣制度本身會不斷推高地價。
現行的土地拍賣制度,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習香港的土地批租形成的。它的好處是,政府主導下的陽光作業,能夠避免腐敗和灰色交易,實現公平公正交易。
但拍賣制有個特點,就是價高者得,實際過程就會把地價越拍越高。如果通過行政手段對土地價格進行拍賣封頂,本身又與市場化交易規則相違背。
其二,土地供應不足。在土地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拍賣地價自然會越來越高,房價也會越來越高。這是由供不應求的缺口所導致的。
其三,通過舊城改造的拍賣用地成本高也是重要原因。城市拆遷的動遷成本邏輯上會參照這個地區的房產均價來補償,比如這個地區房價每平方米7000元,拆遷后的土地批租樓面地價一般會按照7000元作為拍賣底價。
這樣的土地建成商品房的價格往往會賣到每平方米1.5萬元以上。在這個意義上,如果靠舊城改造滾動城市開發,房價肯定會越來越高。總之,拍賣機制,加之新供土地短缺,舊城改造循環,這三個因素相互疊加,地價就會不斷上升。
(三)房地產投資失衡
按經濟學的經驗邏輯,一個城市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投資每年不應超過25%。
十年前,我在重慶分管城建時就定了這個原則,一些人不理解,實際上這可以從國際上房地產運行的“1/6理論”中找到答案。正常情況下,一個家庭用于租房的支出最好不要超過月收入的1/6,超過了就會影響正常生活。
買房也如此,不能超過職工全部工作年限收入的1/6,按每個人一生工作40年左右時間算,“6—7年家庭年收入買一套房”是合理的。對一個城市而言,GDP不能全部拿來投資造房,否則就無法持續健康發展。
正常情況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不應超過GDP的60%。如果GDP有1萬億,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萬億甚至1.5萬億,一年兩年可以,長遠就會不可持續。
固定資產投資不超過GDP的60%,再按“房地產投資不超過固定資產投資的25%”,也符合“房地產投資不超過GDP1/6”這一基本邏輯。這就是我在重慶工作期間,一再強調“房地產投資不要超過固定資產投資1/4”的理論出發點,實踐證明也是合理的。
目前看,全國32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中,房地產投資連續多年占GDP60%以上的有5個,占40%以上的有16個,顯然偏高。
總之,投資占GDP比重太大,就會不可持續。有些城市因為房子造得很多,基礎設施、實體經濟、工商產業沒跟進,又會出現“空城”“鬼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蘇堤
-
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