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云:除了修鐵路,中國幫非洲搞“種菜”也是一把好手
關鍵字: 非洲非洲反殖民中國援助非洲中國對外援助非洲有助于我們反思西方的“殖民”“后殖民”和“新殖民”的范式
立足于此,我們團隊從下述角度,詳細展開了對中國援助非洲的研究。
一是中國援助非洲農業(yè)的歷史敘事,這個敘事展示了中國的發(fā)展方式如何以平行流動的形式與非洲產生互動。從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期,中國迫切希望逐步推行農業(yè)合作化和規(guī)模化,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從而快速實現工業(yè)化,其中建設國營農場成為在農區(qū)之外發(fā)展農業(yè)的重要措施。因此,在60?70年代期間,農業(yè)合作化和國營農場建設已成為了中國援非農業(yè)的主要形式。
70年代末期,農業(yè)生產高度合作化和集體化的制度障礙導致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陷入困境,調動個體積極性的承包責任制成為中國農業(yè)發(fā)展道路的新選擇。1985年,中國選派農業(yè)專家?guī)椭脑煸缦仍诓蓟{法索援建的三個水稻墾區(qū),參照中國國內承包責任制的做法,農田的所有權歸國家,經營權則分給農民,采取“分田到戶、個體經營、收獲歸己”的經營方式,將農民的收益和農田的經營管理結合起來。
進入1990年代,市場逐漸取代政府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國一方面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對國有企業(yè)進行改革,實行政企分開;另一方面通過獨資、合資和合作經營三種途徑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尤其是外商投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包括合資經營在內的中國國內企業(yè)、包括農業(y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市場化改革,自然被運用到中國對非洲的農業(yè)援助項目中。進入新世紀以后,“科技興農”成為的援非農業(yè)的主要形式,以援非農業(yè)示范中心和技術培訓為主導的模式開始成為中國援非農業(yè)的主要方式。
二是中國援非農業(yè)示范中心的微觀運行模式。任何機構的邊界都呈現出某種“清晰”與“模糊”的特點,這也反映在中國援非示范中心的運行上。國際上經常采用“行動者”(actor)和“代理人”(broker)框架來討論國際發(fā)展援助機構的行為和功能,在行動者分析框架中,強調行動者如何利用“能動性”(agency)來促使不同社會生活、知識和權力不同“界面”(interface)之間的協(xié)商(negotiation),強調不同行動者在微觀層面的互動;代理人分析框架則更加突出分析發(fā)展干預機構是如何通過“代理”(brokerage)和“翻譯”(translation),將援助資金提供者和受益者鏈接起來。這一框架的基礎是各個行動者邊界的清晰。
非洲學員在中國援坦桑尼亞農業(yè)技術示范中心參觀學習
中國農業(yè)技術示范中心框架下形成的中國商務部、受援國相關政府部門和中國國內公司三方主體共同介入的管理結構,實際上讓示范中心本身突破了行動者和代理人獨立的身份。造成了身份和功能邊界的模糊,示范中心既是援助者又是受助者,既是公共服務部門又是公司企業(yè)。從示范中心的運行來看,三方主體的介入管理雖然使得示范中心經常會面臨“選擇”的困難,但是三方主體的角力使得示范中心的行動卻難以偏離各方的利益訴求,示范中心目前所開展的所有行動幾乎都是圍繞三方主體的目標進行。
示范中心這種模糊的邊界特點源于中國政府、受援國政府和承建公司在維護各自核心利益目標時謹慎的協(xié)調和博弈,是社會互動構建的戰(zhàn)略性安排,這與在身份和功能邊界清晰的語境下國際發(fā)展援助中出現的偏離、妥協(xié)和翻譯等功能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把這些特點也看作是新發(fā)展主義的特征。
三是中國發(fā)展經驗通過平行流動的方式如何進入非洲的地方性體系中。西方援助攜帶著西方文化,以直接的附加條件的形式、援助項目實施中的原則或發(fā)展知識等方式強勢進入受援國,西方援助可被視作西方文化擴張的重要途徑之一。
我們在田野調查中發(fā)現,與中國農業(yè)援助項目在同一個非洲小村莊中正在實施的美國農業(yè)援助項目,其將文化要素直接強加在受援助農戶的選擇上。美國項目規(guī)定,在所有村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受援助農戶,選擇過程要遵循男女人數相同的性別要求,以及全員投票選舉的民主要求。這種文化擴張方式直達受援國一方,迫使其接受。
與西方援助不同,中國援助的文化影響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經驗嵌入,其嵌入在援助中的中國一方的制度和知識之上,對受援國一方并沒有強制要求,當然,中國專家與受援國人員在項目互動中,源自不同文化和客觀環(huán)境的經驗不可避免會發(fā)生碰撞和交融。中國的援助實踐是中國發(fā)展經驗跨國再生產和地方化的過程,中國與受援國的能動主體根據自身政治、經濟等利益訴求,在實踐互動中共同形塑著中國發(fā)展經驗的再生產和地方化過程。
中國發(fā)展經驗在進入受援國地方的過程中不可能保持原有的完整文化形態(tài),中國發(fā)展經驗不斷接受地方文化和知識的修改,最終以改造后的變體形態(tài)存在于受援國地方。將中國援建的農業(yè)技術項目看做一個援助場域,它是歷史條件的產物、文化的載體和實踐的空間。在這個援助場域中,歷史條件、文化和實踐得以聚合。眾多來自中國及受援國的行動者(機構)在這個援助場域內運作各種經濟、文化、社會、象征資本,使用各種策略互動,從而為自身謀求利益。
- 原標題:李小云:為什么中國如此慷慨地援助非洲貧困國家?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評論 86促消費為什么沒有起色?這與搞創(chuàng)新不矛盾 評論 161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評論 288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評論 173這一領域,普京指示要確保同中國合作 評論 124最新聞 Hot
-
時隔40年,美國遺留的毒垃圾終于處理了
-
沙特處決6名伊朗人,伊方:不可接受!
-
馬上走人了,還要對中國無人機動手
-
馬斯克:拜登,100%叛國
-
“美歐經濟學家們集體搖頭”
-
“流入中國的主權基金激增21%”
-
中國首次實現!“領先馬斯克的星鏈”
-
“我倆聊吧,氣瘋他們”
-
以防長放話:如果哈馬斯不放人,加沙將遭到久違的猛烈打擊
-
《經濟學人》“勉強”承認:中國量子發(fā)展模式“也許”更好
-
15死!新年首日,“恐襲”疑云籠罩美國
-
“美國農民買中國貨,原因很簡單”
-
美國首席大法官:那誰試圖恐嚇法官
-
“波蘭外長,你被CIA收買了?”
-
他宣布辭職,炮轟內塔尼亞胡政府
-
更多細節(jié):美國公民、退伍老兵、案發(fā)時揮舞ISIS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