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暉:中國考古發現如何延伸到世界文明中去?聚影杯告訴我們……
最后更新: 2022-06-10 08:44:17【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孟暉】
自上世紀以來,一些學者力圖澄清“伊斯蘭黃金時代”(當語境明確時,作者們會于行文中將其簡稱為“黃金時代”,本文也遵循這一成例)不能僅僅概括為“百年翻譯運動”,那個時代的巨匠們在多個領域都作出了創造,歐洲人是他們的學生。
肯定海什木(Ibn al-Haytam)在光學研究上的成就,極為重要一例。
海什木于公元965年在巴士拉出生,但后來移居埃及法蒂瑪王朝的首都開羅,主要的學術成就也在那里完成。英文科普讀物《1001項發明——西方世界里的穆斯林遺產》(1001 Inventions:Muslim Heritage in Our World,FSTC,UK,2005,以下簡稱“1001項發明”)中如此贊譽海什木:
“他的《光學書》奠定了光學的基礎。該書以Magnum Opus(本文作者按,翻譯成拉丁譯本時所取的名字)知名,討論了光的性質,視覺的心理與機制,眼睛的構造與解剖,反射與折射?!?
“海什木利用實驗證據檢驗他的理論,在其時代是非同尋常的,因為他之前的物理學更像是哲學,不涉及實驗。”(28頁)
該書還援引喬治·薩爾頓(George Sarton)《科學史》(History of Science)的評價:
“他對歐洲人的思想,從培根到開普勒,都影響深遠。”
阿拉伯科學史學者吉姆·阿爾·哈利利(Jim Al-Khalili)的《開路者們——阿拉伯科學的黃金時代》(Pathfinders: The Golden Age of Arabic Science, Penguin Books,2012,以下簡稱“開路者”)中則如此評價:
“海什木是一位非凡的實證科學家……(《光學書》)成為遠比托勒密的《光學》更重要的文本,直到開普勒出現之前,無疑一直是該領域最有影響的著作。”
《光學書》的第一個拉丁譯本出現在十二世紀晚期或者十三世紀早期,名為De aspectibus。在英國,它對培根起到很大影響,后者對該書撰寫了一份概要,與培根同時代的波蘭人維帖洛的情況也是同樣,不久,它就在歐洲縱橫,得到廣泛引用——而且會如此持續七百年,遠遠超過歐幾里德、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等希臘人的光學篇章。
《光學書》的頭三卷都是包括視覺心理學的概念……海什木也就光線分散為其組成色做了最早的實驗,還研究了陰影、彩虹和日食,他的著作明顯地影響了歐洲文藝復興在科學和藝術領域發展出的透視學?!豆鈱W書》在十四世紀由拉丁文翻譯為通俗意大利語,方便了更多的人接觸到它,包括意大利的阿爾貝蒂、吉伯爾第,并間接地影響到荷蘭人維米爾。所有那些人都利用他關于透視的討論,在畫板和版畫中制造三維深度的幻覺。(153——164頁)
帶有正圓凹透鏡的波斯玻璃器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關于黃金時代的描述與研究,是遙遠場域里的交火。我們身處東亞,似乎只能是西方學界相關研究的學習者,很難參與到對話中去。
然而并非如此。
為什么,在黃金時代,在中東,能夠出現海什木等人,能夠形成光學研究的爆發?
海什木“研究了各種鏡片,用不同的鏡子進行實驗,包括平面式,球式,拋物線式,凹透鏡與凸透鏡”(“1001項發明”),那么,在他生活的時代,以及在他之前,中東地區的鏡片、凹透鏡與凸透鏡到了什么水平,是什么樣子?
中國的考古發現恰恰提供了部分寶貴答案。
在上世紀的新中國考古中,接連發現一類“帶凹透鏡的古代玻璃器”。這類玻璃器帶有同一種特殊的形制,在透明外壁上打磨出凹透鏡式裝飾,因為目前尚無專設的定名,本文稱為聚影器。
出土的聚影器中,有兩件保存狀態非常好,因此也最受矚目。其一為固原北周李賢墓出土的一只玻璃碗。
其通體透明,碗的外壁上有上下兩行凸起的圓飾,圓飾的表面做成均勻的弧形內凹球面,形成附著在器腹外側的凹透鏡。另外,杯底的圈足也為凹球面,于是,整只玻璃碗上很有秩序地布滿了凹透鏡。由于凹透鏡具有聚像的作用,所以,人向杯上任何一個圓飾中望去,都會看到對面杯壁上的圓飾的縮小影像,一般同時能看到三個或五個。
李賢墓出土玻璃碗(資料圖)
另外一件為西安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舍利墓內出土的綠琉璃舍利瓶,也是在瓶身下半部勻布四個“凸邊凹心”的凹透鏡,在每個凹透鏡內,都隱約映現出對面鏡飾的縮影。
綠琉璃舍利瓶(資料圖)
這兩件玻璃器的意義非同尋常,是在鼓腹的玻璃器的外表加裝了一組凹透鏡。那些凹透鏡大小一致,距離一致。更重要的是,每面凹透鏡都為正圓形,而且焦點精準,弧面均勻,顯示了工匠制作凹透鏡的高超技巧。由于圓飾都是標準的凹透鏡,所以能夠有規律地呈現縮影,并且所有圓飾內的映影彼此一致,形成相同的映影在一個個圓飾內循環出現。
據中外學者研究之后公認的結論,此類帶有正圓形凹透鏡飾的玻璃器,是薩珊時代(公元224—651年)波斯的特有產品,產地在今天的伊朗,也僅僅在那里有生產。
標簽 中國考古-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王里嘉 
-
98歲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冊在世幸存者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烏克蘭,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婭再一次被“絞殺”
2022-04-24 10:15 烏克蘭之殤 -
“定遠”沉艦殘骸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今年將繼續
2022-02-13 22:33 考古 -
蘇聯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帥幣”與張作霖:作為旅游資源的歷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觀網直播間:蘇聯為什么由盛轉衰
2022-01-07 17:57 -
“連無助的老兵都要欺負?。俊比毡镜臍v史虛無主義很“優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時間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發現!江西樟樹國字山大墓或為越國王室貴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國為何總是走向統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譜?為何歷史老師常常推薦?
2021-10-29 08:12 -
“美國應學學印度,因為印度支配了中國兩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動畫《奇跡有密碼》之“不平凡的扁擔”
2021-09-28 16:31 -
做學問?抱大腿?胡適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適立場不正,但學問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檔案:蘇聯要求引渡731部隊負責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戰犯筆供 -
河南發現世界最古老造幣廠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黨史百問匯總
2021-07-06 10:25 建黨百年 -
李光耀觀中國:“中國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個對外交往故事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對中俄來說,‘金磚+’有望改變西方主導國際秩序”
-
敏感時刻絕密情報外泄,美國很急
-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最新“成績單”?面臨哪些突出問題?
-
“西方以為這樣就能打倒中國,我說,你們錯了”
-
烏克蘭急澄清,普京警告:絕不允許
-
普京表態:沙特來辦,相當合適
-
美國年度赤字創歷史第三高,債務利息首超1萬億美元
-
怕特朗普上臺,美國被曝加速援烏200億美元貸款
-
“過半美國人認為,生活不如四年前”
-
“他不會停手,想要的不僅是軍事勝利”
-
日本收到“警告信”:再不對華動手,就對你動手
-
“對中國,歐洲就是美國拴著皮帶的小狗”
-
反擊!大疆起訴美國防部
-
NASA局長:需要和中國談一談
-
他狂夸日本:對付中國,你排第一…
-
“為何中國男性個頭比印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