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華崗:國有企業改革前景及治理模式
關鍵字: 國企改革國有資產國有企業講國有資產,首先離不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國有資產的重要載體。講中國改革發展模式,我們也離不開國企的發展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總結,科學提煉了發展中國特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將持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一以貫之的探索,深刻分析國有企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目標。
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歷程,也是新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縮影,研究國有企業問題,需要對國有企業的發展歷程有所了解。
對國有企業形成和早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國企發展的路徑,在此作一個簡要回顧。
國有企業的形成和早期發展
國有企業的形成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新中國成立前,在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了公營企業。中國共產黨對國有經濟的探索,從土地革命時期就開始了。在井岡山時期興辦了小型軍需和民用工商業。1931年,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后,公營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興辦了一批軍工和軍需民用企業。1934年,在湘鄂贛根據地擁有的兵工廠有33個,職工就有2000多人。
1935年,在川陜根據地公營工業有10個行業,5000多人,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1933年,共產黨中央國民經濟部還設立了國有企業管理局。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一邊著手籌建工業體系,一邊大力發展公營商業。解放戰爭時期,積極發展解放區的工商業和金融業,確保各項經濟保障供給,支援解放戰爭全面推進。
第二,沒收和接收了國民黨政府和官僚資本企業。這些企業成為建國初期經營性國有企業最主要的來源。1949年底,全國一共接收官僚資本所屬工業企業2858家,按照固定資產原值估算約合150億元人民幣,當時職工有129萬人。民國政府時的“四行兩局”系統收歸國有,加上國民黨省市地方系統銀行2400家,總價格大概在100-200億美元,這就迅速增加了國有經濟的比重和實力。
第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把民族資產階級的企業轉為國有企業。建國初,一些不法分子乘國家經濟困難之際,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多次掀起漲價風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更好地實現有計劃的工業化建設,從1953年起,在全國范圍內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多數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
第四,建國初期投資興建形成了一批國有企業。“一五”時期,蘇聯援建156個項目,涉及礦業、冶金、電力、機械、建材、電子、化工、紡織、通訊、兵器、造船、航空等多個行業,形成國有企業的群體。比如鞍鋼、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北京電子管廠等都是那時建的。
從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穩步推進,國有經濟在全國經濟的地位不斷增強,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第一,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1949年,我們的工業水平是什么樣的?毛主席曾經講過,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汽車、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許多機器不能制造。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我們國家建立了門類比較完整的獨立工業體系。1958-1980年,工業投資累計4000億元,各種工業產品產量迅速增長。
第二,保障了人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1949-1978年,我國的社會總產值從557億元增加到6846億元,增長11.29倍,年均增長9%。在當時經濟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我國也非常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一些重大項目如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水利工程等。
第三,有力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突破。比如,除人們熟知的“兩彈一星”外,還有我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臺集成電路計算機的研制,第一次人造衛星回收成功等等。這個期間,我國在相對封閉的情況下,就已經實現了一批重大的科技進步。
第四,探索國營企業的管理經驗。在政府管理中實現企業主管部門利潤全部留成制度,擴大地方的經濟管理權限,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制定“工業七十條”,在工業、交通領域推行托拉斯試點。鞍鋼憲法“兩參一改三結合”等符合國情的工業管理經驗,都是在這個期間形成的。
第五,促進全國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新中國剛成立時,我們國家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幾個城市,面積占56%的西部地區,產值不到全國1/10。在新中國成立后,重點依靠國有經濟,集中力量支持中西部地區建設。國有企業在支持落后地區發展,縮小地區差異,促進全國平衡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有企業的改革不斷深入推進,走過了艱難的歷程。我們把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劃分為四個階段,從黨的十八大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1978年~1992年)。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實際上是政府管轄的生產單位,包括企業用人、工資、生產,任何投資都要上級逐級審批。國有企業改革的第一步是擴大經營管理自主權。197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標志著以放權讓利為重點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全國正式開始。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指出,要使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1992年7月,國務院通過《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階段,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創新(1992年~2003年)。在這10年中,國有企業全面改革措施逐步貫徹實行。1993年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著力進行制度創新,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1997年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中的一些重要的方針、原則、思路、舉措做了全面系統的部署。1999年黨的十五大提出,要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及進一步明確了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方向。2003年,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這是我們國有企業制度創新、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正是因為這個階段的一系列改革,才有了此后國有企業的高速發展。1998年,朱镕基總理提出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脫困的目標,那時國有企業非常困難,當年全國國企實現利潤才252億元,而現在很多大型國企,一家企業的利潤就超過這個數,如神華公司今年利潤就是500多億。這個階段的突出特點是,進一步推進了政企分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企業的結構性調整和重組。
第三階段,以國有資產體制改革推動國企改革(2002~2013年)。從2003年開始,中央、省、市(地)三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相繼組建,《企業國有資產監管條例》等一系列國資監管的法規規章相繼出臺,此階段明確了出資人職責,推進了董事會試點,完善公司治理,企業重組合并及布局的結構調整等一系列重大的國企國資改革措施。
第四階段,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階段(2013年至今),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一個重要標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有企業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提出一系列重大任務。國務院成立了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國資委、財政部、發改委、人社部、工信部、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法制辦、中組部、統計局。
小組研究了“1+N”文件體系,主文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另有相關方面的22個文件,目前已基本完成所有發布,個別的正在履行中央的審批程序。這些文件都是經過中央領導反復討論的。與此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國企改革領導小組在若干企業進行了改革試點,現在全面改革正在積極推進。
- 原標題:國有企業改革前景及治理模式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他倆赴北卡最后沖刺,僅“幾步之遙” 評論 50伊朗最高領袖警告,美國:我們約束不了以色列 評論 116“非洲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國提供重要投資” 評論 50上萬個政治團體砸錢,2024美國大選已花費147億美元 評論 161觀學院直播廳:美國大選前夜透視 評論 5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