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力:從武功到文治——憲法大義
關鍵字: 憲法憲制槍桿子軍事與憲法憲法中的軍事問題
而在東亞這片土地上,這兩個文明還分享了漫長的邊陲———若以秦代的長城計,西始臨洮,東至遼東,號稱萬里,中原地區如何設防?分別設防,等于不設防,游牧民族或可以輕松繞道南下,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全面、統一、協同設防問題,那在這片遼闊土地上就必須有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有一支統一指揮、各地協調行動的軍隊,而農耕社區的生產、生活方式并不自然導向這樣的政府和軍隊。在萬里邊陲上,這需要多少兵力?!而且設防有意義嗎,當游牧民族可以自由選擇對它最有利的時間和地點,進攻在它看來防守最薄弱的地段,突破幾乎是必然的。從地形上看,在太行山以東地區,只要越過華北北部山區,黃河以北就是一馬平川,過了黃河,直到長江邊,除少數丘陵和水網外,也基本是一馬平川。
但別無選擇,農耕文明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在這幾乎是一馬平川的中原地帶,就以農耕社區這種顯然不利的經濟社會組織條件下,以軍事政治手段來構建并穩定地維系一個大國,以中央集權的政治、高度理性化的行政以及相應的經濟、財政手段來支持一支強大的軍隊,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必要時還能與之展開對攻,通過軍事斗爭的以及以軍事為后盾的其他手段,在中原北部從東到西的廣闊地帶,同先后興起各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展開持續的生存競爭,并在可能之際,拓展中原的農耕文明。
這是歷史中國憲制的另一根本問題,“平天下”,同“齊家”和“治國”并列。所謂“天下”,在古代中國的政治想象中,不等于今天的“外國”或“國外”,它只是距離王朝的文明和政治核心遙遠,卻仍被想象是可以為中原王朝整合的地帶,是與“國”的有效政治治理相關的地區。治國者必須同時考慮北方的戰略威脅;采取的任何措施,不但要回應“治國”的需求,也必須回應“平天下”的要求;平定了天下,蒼生百姓才可能安居樂業。
注意,歷史中國的這種“國”與“天下”的想象中有兩個基本點。一是“華夷之辨”,即承認中原與“夷”差別巨大,這種差別要求并支持區別對待。但華夷之間的區別不是本質主義的,與種族無關,而是文化的,如荀子所言,是“居越而越,居楚而楚,居夏而夏”,因此才是可改變的。據此才有了第二點,堅信“以夏變夷”,不搞文化相對主義,也不“文化多元”,基于對中原文明的高度自信,對邊疆民族不怯懦不排外,而是堅持以綜合實力為后盾,努力拓展中原文明。
因此在“平天下”中,軍事扮演的角色,要比在“齊家”和“治國”中,更為顯著和重要。重要的憲制問題不是什么法律同等保護或正當程序———這兩者都以一個穩定的政治統治和管轄區為前提,以一個強有力的中央/聯邦政府為前提。也不可能是以表達自由為核心的公民權利———因為人家喜歡的可是“馬邊懸人頭,馬后載婦女”這樣的“表達”自由!也不會是今天人們習慣討論的那種中央和地方關系,無論是單一制或聯邦制———因為誰是中央,誰是地方,既非天然,也非給定,這個謎底是雙方的綜合實力,但首先是軍事實力共同鍛造的!中原王朝也有臣服認輸委曲求全甚至窩囊的時候,但最基本的原則是,以強大的軍備和軍力來捍衛農耕文明和中原王朝的安全,包括防御,包括震懾,也包括在特定時期或條件下的主動進攻。這是流血的政治。
在平天下中,軍事發揮作用的另一形式是“羈縻”,即在邊陲地區逐步推進和拓展中原的治理體制和政治經濟文化影響。不僅在北部邊陲,而且也在曾經人煙稀少的南方和西南丘陵山區,要在政治、軍政和行政管理體制上對邊陲逐漸完成“以夏變夷”。從外觀上看,這大致是政治甚至是行政的,但常常必須準備好應對流血的戰爭,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后盾。因此,羈縻的憲制意義不僅是對邊陲軍事防御的政治支持和鞏固,更是中原政治文明形態和格局的逐步拓展。而隨著中原文明和政治治理格局的拓展,有了更遼闊的疆域,就可以獲得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撐,就有了更大的戰略縱深,就可能從不直接受戰爭威脅的地區征兵征糧并調運北方,才可能堅持這場持續數千年同北方游牧民族的競爭,并在競爭過程中,促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融合,促成這個歷史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整合。
(本文節選自《法學評論》2015年第1期,原題為“憲制的軍事塑造”)
- 原標題:蘇力:關心憲制,別忘了“槍杠子”問題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評論 76“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評論 71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評論 127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311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評論 221最新聞 Hot
-
“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
“中國和美國正競相制定月球時間標準”
-
“內塔尼亞胡用了我的衛生間,然后就檢測出了竊聽器”
-
“面對中國電動汽車軟件,美國太弱沒啥籌碼”
-
“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
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
“歐盟落后中美,再不改變就會消亡”
-
轉折點來臨,德國外長將訪華?
-
涉臺海,俄外長最新發聲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
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
“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
以軍首次報告陣亡,真主黨:造成以軍大量傷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