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慧萍:今后想談歐洲事務,該打誰的電話?
【導讀】 2021年德國大選,是最近十幾年來第一場沒有默克爾參選的大選,但她的名字始終出現在這場德國大選的背景音中。
默克爾任16年,留下了不少政治遺產,她的中間保守路線,務實政治做派,給德國贏得發展機會,但也遭受不少批評;德國人一方面享受著這張“保護網”,另一方面又試圖尋求變革。同時,她的影響力是世界性的,處理數次歐洲事務危機,大多平穩落地,在國際外交舞臺中保持平衡。
基辛格曾有一個評價,“你想跟歐洲通話時撥打的是誰的電話?”過去16年,恐怕答案是默克爾,那么未來呢?誰會扛起歐洲的大旗?
9月27日,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舉辦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21):邁向“后疫情時代”的德國》發布會;中心副主任伍慧萍教授在現場接受觀察者網采訪,就德國新政府組閣情況、歐洲發展動向以及中德、中歐關系走向問題做出解讀。
德國大選候選人電視辯論 @視覺中國
【采訪/觀察者網 朱敏潔】
德國政治的穩定性在下降
觀察者網:伍老師,您好,感謝您接受觀察者網采訪。德國大選投票剛結束,組閣結果難料。對于這次沒有默克爾的德國大選,有人認為德國人感到迷茫,也有人認為是選民分化導致不確定增強,還有人認為候選人本身實力不夠、“選情無聊”,您如何看待這次選舉總體的情況,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德國內部的問題?它的政治趨勢是不是在發生演變,尤其是在全球政治發生轉型的投射下?
伍慧萍:大選是一個國家政治和輿情非常重要的風向標,而在這次大選中,民意發生了多次反轉,在默克爾16年執政結束的轉折點上,有些發展動向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德國是歐洲政治中的穩定錨,這次聯邦大選結果折射出其中的不穩定性正在上升。結合之前的民調變化——應該說德國民調還是比較準的,各個政黨民調支持率和最終的得票率,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前后變化是非常大的。
在新冠疫情剛出現的時候,主要執政黨聯盟黨支持率接近40%,后來先是被綠黨反超,大選前不到一個月又迅速被社民黨趕超。如果大選早兩個月或是晚兩個月舉行,結果也許跟現在完全不一樣。直到現在,到底是組成三黨聯合還是兩黨聯合,具體怎么組合,現在誰都不能太早下定論。只要組閣協議沒有簽,下屆政府組成的不確定性都是存在的。
第二個看點是,德國政治的碎片化趨勢還是在加深的。其中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大黨跟小黨之間的差距在明顯縮小,在1972年和1976年的大選中,聯盟黨和社民黨兩大黨得票率加起來超過90%,但現在這種盛況不可能存在。兩個大黨分別獲得1/4的選票。而一些小黨,尤其是政治中間地帶的小黨,像綠黨、自民黨的支持率在上升。
對選民來說,在政黨碎片化加深的背景下有了更多選擇,可以將選票投給其他政黨。可選項越來越多,顏色組合也會越來越多,以前只是黑(聯盟黨)黃(自民黨)、紅(社民黨)綠(綠黨)、紅黑等等,但現在顏色組合更多變。包括之前就在討論各種三黨顏色組合,比如“牙買加組合”(黑綠黃)、“交通燈組合”(紅綠黃)、“肯尼亞組合”(黑紅黃)、“德國組合”(黑紅黃)和“紅綠紅組合”。對于大黨來說,這意味著對整個政治格局的控制能力在下降;對于德國政壇而言,這意味著德國本身的政治穩定性在下降。
2021年德國聯邦議會選舉初步計票結果 圖源:明鏡周刊
第三,這次選舉結果還折射了德國選民整體上的保守傾向。在觀察各個大黨民調支持率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是德國的社會共識還在不在,以及德國政治光譜中政治中間地帶的基本盤是不是還守得住?從大選結果來看,整體上政治中間地帶仍然占據多數,主流政黨守住了基本盤,但同時像選擇黨這樣的攪局者存在,也使得戰后德國長期寬泛的社會共識在縮小。
總體而言,選民求變的心理還是比較少,主要體現在幾方面:一是盡管選民對主要大黨尤其是全民黨比較失望,但邊緣小黨并沒有從中獲益,左翼黨在全國范圍內得票率不超過5%,而右翼民粹的選擇黨也僅為11%左右,基本跟上次選舉變化不大,并沒有從大黨的下滑中獲利。相反,一些中間小黨的支持率穩步上升。二是選民比較保守。政治風格或者說個人風格比較中庸穩健的肖爾茨獲勝,表明選民不希望有太大變化。無論是各家的競選綱領還是三次電視辯論,也都可以看出主要政黨的政策整體上都是以求穩和保守為主。
觀察者網:從我們觀察最近幾次西方國家的大選過程來看,影響因子不再只是傳統的政治演說、選舉造勢或是媒體宣傳,反而像社交網絡等因素的影響或干擾越來越強,在德國大選中有出現類似情況嗎?
伍慧萍:最后對選舉結果發揮重要作用的因素中,候選人因素還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說是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選民對聯盟黨候選人不滿,轉而懲罰其所在的政黨;而對社民黨來講,我個人感覺有些歪打正著,最初他們在選擇肖爾茨作為總理候選人的時候,幾乎沒有領導下屆政府的前景,之后選戰中黨內罕見團結,放手一搏,結果證明確實選對了人,選舉策略也比較恰當。
無論是聯盟黨還是綠黨的候選人,事實證明都不是他們最佳的人選,更多是減分項而不是加分項。具體到各自在選舉過程中的表現就不細講了,但很明顯拉舍特時而不在狀態,失誤比較多。
第二個影響因素就是在整個選舉過程中,議題、綱領的重要性。像綠黨能突然一下子反超聯盟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氣候保護議題一度上升為左右當時輿情的事件。
當然需要看到一點是,德國這些政黨實際上在主要議題上,像經濟發展、社會公正、氣候保護等,是十分趨同的。左翼政黨和右翼政黨最大的區別就是財政政策,其他的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些情況更加強化了我的一個觀點:這次選舉結果最大的因素是人。
另外,社交媒體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大選前幾周,德國政治網紅在社交媒體上拋出炮轟基民盟政要的系列視頻,對于聯盟黨產生了一定負面影響。而且,選民和政客在關注點上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選民更多地是關注民生等內政議題,而政客會在一些采訪中更多地談及外交。但外交顯然不是德國選民最關注的話題。
德國網紅“Rezo”在網上發視頻,炮轟基民盟
默克爾離任,歐盟危矣?
觀察者網:默克爾離任帶來的不確定性,可能不僅是對德國,也是對歐洲。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是,未來誰來扛起歐盟/歐洲的大旗?過去幾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盟、北約事務上的表態,總讓外界猜測他試圖成為歐盟舵手,但明年法國也將大選,也存在變數。德國總理繼任者能否像默克爾那樣對歐盟具有掌控力?而缺乏強勢穩定的領導人,歐盟本身是否也會面臨危機?
伍慧萍:有法國媒體悲觀預測,可能明年上半年歐洲會進入癱瘓狀態,因為兩個主要大國德國和法國都在面臨大選前后的不確定性。德國新政府能否在今年內順利組閣,還是未知數,而法國也將在2022年迎來新一屆總統大選。
每個國家的政黨格局很不一樣,德國的傳統政黨政治目前來看還是很穩定的,雖然政黨碎片化的現象在加深,但比較極化的政黨尚未發揮特別大的作用。相對而言,法國國內當前政黨體制的發展走向日益非傳統,不確定性要大得多,就像馬克龍所在的“共和國前進”政黨,本身是從社會運動起家,是傳統政黨政治中的異類。
此前風頭很盛的法國右翼民粹政黨“國民聯盟”的主席勒龐,這段時間不盡如人意,法國綠黨的發展勢頭似乎還可以。此前6月份的法國地方選舉中,馬克龍、勒龐雙雙落敗,傳統中左中右政黨又觸底反彈。明年法國大選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
馬克龍的路線應該算中間偏左,其實從整個歐洲上一輪選舉來看,中間偏左是式微的,但現在這種趨勢目前又在發生轉變,比如德國社民黨在聯邦層面勝出,在同一天舉行的柏林和梅前州州選中同樣獲勝,丹麥、挪威也是社會黨上臺,所以歐洲政治光譜的左右之間有可能會迎來一次新的平衡。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朱敏潔 
-
美國累計新冠死亡病例數超70萬
2021-10-02 09:07 美國一夢 -
美最高法院大法官卡瓦諾新冠檢測呈陽性
2021-10-02 07:55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我駐英使領館派員慰問謝菲爾德大學遇襲中國留學生
2021-10-02 07:21 不列顛 -
美國新增確診119593例、死亡3131例
2021-10-02 07:06 新冠肺炎抗疫戰 -
為減少對中國稀土依賴,歐盟計劃投17億歐元
2021-10-01 20:57 能源戰略 -
秦剛:中美正尋找新相處之道
2021-10-01 19:41 中美關系 -
埃塞俄比亞驅逐7名聯合國官員,古特雷斯:震驚
2021-10-01 17:34 非洲之窗 -
跨境電商巨頭Shein風靡歐美,能褪去中國底色嗎?
2021-10-01 15:50 時尚 -
果然,歐澳自貿協定談判停滯
2021-10-01 15:25 歐洲亂局 -
聯合國維和攤款,中國已到位
2021-10-01 14:38 -
迪拜世博會中國館正式開館,習近平作視頻致辭
2021-10-01 14:02 觀察者頭條 -
花滑王子羽生結弦的日本粉絲拜托中國觀眾一件事,大使館回應
2021-10-01 13:42 北京冬奧會 -
澳大利亞宣布承認科興疫苗
2021-10-01 12:49 -
28萬億美元債務天花板成僵局,耶倫有個大膽想法
2021-10-01 11:35 美國政治 -
莫里森:中國可成為“四方安全對話”合作伙伴,但…
2021-10-01 11:16 -
美國發來國慶祝賀,比往年多了一句
2021-10-01 10:05 觀察者頭條 -
中方在聯大正告歐盟、加拿大
2021-10-01 09:28 -
美商務部施壓中國購買波音飛機
2021-10-01 09:19 中美關系 -
朝鮮宣布成功試射新型防空導彈
2021-10-01 08:15 朝鮮現狀 -
美國新增確診107075例、死亡1801例
2021-10-01 08:13 新冠肺炎抗疫戰
相關推薦 -
伊朗對以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90%擊中目標” 評論 556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評論 198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評論 128歐盟想“邊打邊談”? 評論 158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評論 246最新聞 Hot
-
美高官:伊朗“即將”空襲以色列
-
近50年來首次大罷工,“全美一半遠洋運輸陷入停頓”
-
今天,華春瑩連發18組對比圖
-
歐盟想“邊打邊談”?
-
“超40家外航正在使用”,美官方發警告
-
“誰殺死特朗普我就給誰15萬美元”,他拒不認罪
-
斥資80億元打造上海薈聚,宜家母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毋庸置疑
-
以色列空襲大馬士革,敘利亞國家電視臺女主播喪生
-
“聯大應建議對于以色列動武”
-
“面對中國,歐洲不能學美國”
-
他離任前一天仍在挑事:土耳其不應參與中巴倡議
-
以軍發動“有限”地面入侵,黎軍撤離邊境
-
以軍開會照曝光:他的頭像被打“ ?”
-
石破茂實現“亞洲版北約”第一步?中方回應
-
特朗普的“黑暗演講”:他們將強奸、搶劫、盜竊、掠奪和殺害美國人
-
“只因對華合作,我遭網暴四年被列‘死亡名單’,一下回到中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