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洋:西方還能主宰多久?探尋長期增長的決定因素
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是怎么產生的?戴爾蒙德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文明沒有產生在美洲或非洲的原因和地理有關。美洲是南北走向的,在北美洲溫帶地區發明一種作物或馴化一種動物,很難在南美熱帶地區復制同樣的做法,所以文明的傳播比較慢。非洲能被種植的作物和能被馴化的動物種類都比較少,所以文明就不容易發生。
東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大分流是2萬年前到公元5世紀,西方文明主宰世界。為什么定居文明發源于伊拉克新月形臺地上?因為那里馴化了現在常見的幾乎所有家禽家畜,種植出了絕大部分現在常見的主食作物。然后文明沿著緯度向東西兩邊傳播,中國的小麥也是西邊傳來的。我個人有個未被證明的推論,為什么是秦朝統一了中國?原因之一也許是秦朝首先種植了小麥,使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大增。
第二次大分流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8世紀,東方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中華文明也在這個時期走向頂峰,在北宋進入平臺期并持續了一段時間。
第三次大分流是從18世紀到現在,發源于西歐工業文明時代的西方文明占據了上風。
測量文明的進步:社會發展指數
莫里斯發明了社會發展指數以測量文明的進步。社會發展指數包含四個指標:
第一是獲取能量的能力,即每個人每天能夠享有的能量多少。這里說的能量除了一個人每日攝入的食物能量之外,還包括用電、用水等行為消耗的能量。能量使用得越多,這個文明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第二個指標是社會組織能力,用最大城市的面積來衡量。一般來說每個朝代的都城都是最大的,用這個指標比較易于計算。
第三是傳遞信息的效率,包括識字率和信息傳遞速率。古代靠人力跑步傳遞信息,后來有了馬,中國很早就建立了驛站制度,就是用馬來傳遞信息,再后來發明了電報,現在用互聯網,所以信息傳遞速率越來越高。
第四個指標是發動戰爭的能力,包括軍事技術、軍隊數量等。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是不可能抵御外敵入侵的。軍事技術和軍隊數量與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高度相關。我想莫里斯用發動戰爭的能力作為指標之一,是因為它比較好度量。因為我們無法得知一萬年前一國的人均GDP,但是可以從其發生的戰爭數量和規模上大體推斷這個國家的能力。
莫里斯以2000年為基準,分別找到四個指標的最高水平,設為250。比如,2000年最大的城市是東京,那么就用東京作為社會組織能力的最高分250分,然后四大指標簡單加總得到最高水平1000分。度量歷史上的文明就看其相當于2000年人類最高水平的比例,比如相當于2000年的5%,就用250乘以5%,得到那個時期的某一指標的水平,然后四個指標加總起來就得到社會發展指數。
莫里斯發現一個重要現象,在農耕文明時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發展指數從未超過45分。羅馬帝國是西方農耕文明的最高成就,公元五世紀在剛好達到45分的時候崩潰。北宋也在即將達到45分的時候崩潰。說明農耕文明的天花板是45分,這是一個重要現象,也是一個謎,需要合理的解釋。
地理的作用:新大陸的發現與西方的崛起
莫里斯這本書容量很大,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解讀,只選取兩個因素和大家分享,一個是地理環境,一個是氣候變化。
地理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美洲新大陸的發現,這是造成最近一次東西方文明大分流的重要原因。
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對西方的崛起有哪些作用?
首先是貿易,煙葉貿易大大促進了英國商業的發展。一個文明的發展要達到頂峰,最重要的一個前期指標是貿易是否發達。這一觀點源于亞當?斯密的理論——分工促進經濟繁榮。有了分工,不同地區生產的產品就可以各專所長,然后通過貿易交換去獲得自己沒有的物品。貿易也會激勵生產規模的增長,讓自己的產品賣到更多的地方。因此,貿易促進經濟增長。英國經濟的發展始于美洲的煙葉貿易。當時的煙葉貿易有多重要?甚至促成了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合并。蘇格蘭和英格蘭以前是各自獨立的國家。17世紀末,英格蘭把北美的煙葉販賣到歐洲,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蘇格蘭見狀也希望跟進,用占當時蘇格蘭GDP一半的資金成立了一個大型公司去美洲和英格蘭競爭,結果一敗涂地,最終不得已和英格蘭合并為一個國家。合并之后蘇格蘭經濟猛增,繼而為世界文明和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此可見貿易的重要性。
其次是白銀,它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美洲盛產白銀,16世紀之后流通的白銀基本都來自美洲。歐洲人把大量白銀掠奪到歐洲,就引發了價格革命。因為以前重金屬稀缺,物價很低,有了大量白銀之后,物價上漲,就大大刺激了生產。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蕭條經濟學》一書中所說,當物價下降時,經濟不可能增長,溫和的通貨膨脹對于經濟增長是有好處的。
再次是引進新作物,包括玉米、土豆、西紅柿等,救了很多歐洲人的命。比如愛爾蘭在19世紀早期由于土豆疫病欠收而發生了大饑荒,餓死了一百多萬人,還有二百多萬人逃難去了美國。
最后是產生了競爭。在北美,英國人和法國人競爭,數次打仗,最后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在南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競爭。他們把錢掠奪回歐洲之后,又在歐洲歐洲內部打仗。競爭很重要,東亞之所以沒有發展出現代工業,可能跟競爭烈度較低有關。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人類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提高(特別是18世紀開始人對于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對于文明進步的作用,但是這恐怕跟地理也有關系。在西方,連續幾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發現了希臘和伊斯蘭文明,從這些文明學到的很多東西促使了文藝復興的產生。歐洲還從伊斯蘭文明學到了阿拉伯數字,沒有阿拉伯數字就沒有后來的數學。在東方,挑戰總是來自蠻族,他們的每一次入侵對于中原文明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地理環境仍然在起作用。
發現美洲是西方崛起的最重要原因,但為什么是西方發現了美洲大陸?鄭和七下西洋,為什么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這也是地理決定的。因為太平洋太大,對于從中國出發的鄭和來說到達不了。大西洋相對小一些,再加上洋流的影響,更利于從歐洲出發的哥倫布到達美洲。
此處再對照莫里斯定理——人類社會的變化來自于懶惰、貪婪和避險的人們對舒適、利潤和安全的追求。首先看舒適,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其實是去印度購買香料。因為文明開始發達,定居農業發展了之后,人們的物資有了剩余。肉有了剩余就需要風干儲存,只用鹽不夠美味,就需要香料,所以本來目的是想過上更舒適的生活。第二看利潤,由于當時歐洲人都對香料有需求,香料生意利潤非常高。第三看安全,當時去印度如果走陸路會遭遇穆斯林的阻擋,如果走海路要繞道好望角,風險非常大,所以哥倫布另辟蹊徑,打算向西繞地球一圈再到達印度,沒想到到達了美洲新大陸。以上可以看出,莫里斯定理是根本性的,地理環境又是決定性的,兩種因素疊加導致歐洲人首先發現了新大陸,而不是中國人。
氣候變化:決定北半球農耕文明的最重要力量
農耕文明高度依賴氣候。氣溫高,雨水就充沛,作物生長就旺盛,動物就多,文明就會發生進步;氣溫低,就會產生干旱,作物生長就萎靡,動物就會減少,文明發生和發展就困難。現在全球氣溫在上升,我國西部地區的雨水開始變得充沛,一些小綠洲又開始出現。也許這樣持續兩三百年,樓蘭古城又變成綠洲了。樓蘭古城的消失其實也是氣候變冷的結果。
草原民族也高度依賴氣候。氣溫高,牧草就豐盛,人們容易生存;氣溫低,牧草就萎靡,人們生存就有困難。北半球農耕文明的興衰主線之一是與歐亞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爭奪。絕大多數情況下,游牧民族的入侵對文明造成了破壞。農耕文明在跟游牧民族斗爭的過程中能否取勝,不取決于農耕文明的昌盛程度,而取決于游牧民族求生欲的強度。當氣候變冷,游牧民族的牛羊大規模死亡,人們的生活變得困頓的時候,他們的求生欲望是極其強烈的,幾乎是不可阻擋。比如蒙古人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其勢無人可擋。
古氣候學家竺可楨先生做了一張圖,描繪了中國近三千年氣溫的變化曲線,后人又補充了近幾年的氣溫數據。
觀察此圖可以發現:
殷商、西周時期,中原地區溫暖濕潤,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兩度左右。河南省簡稱“豫”,“豫”的偏旁“予”代表我,右邊是“象”,我牽著一頭象就是河南。這說明在當時的中原一帶是有象的,我們也確實在那里挖到了象的化石。在那種溫濕的環境中,中華文明開始發生發展。
三國南北朝時期,氣候非常干冷。那時候就出現了五胡亂華,也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腹地的入侵,這對中華文明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到了唐朝,溫度開始上升,在北宋時期達到高點,同時我們的文明也在北宋達到了頂峰。中華文明第一次超越西方文明是從公元500年左右一直到宋代,這一段是氣溫的上升期,也是文明的上升期,所以二者是高度相關的。我個人認為,唐朝和北宋的婦女衣著較為袒露,應該和那段時期氣候太熱有關,大家可以看看清明上河圖中女子的穿著。
- 原標題:姚洋解讀《西方將主宰多久》:用新視角探尋文明興衰的決定因素和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張廣凱 
-
專訪謝晉元將軍之子謝繼民,聽他講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鮮有美人故事,鮮卑人真的顏值不在線嗎?
2020-07-20 07:36 -
從全民族抗戰汲取復興力量,習近平這樣論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變”,聽習近平這樣論述“戰爭與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臺灣學者否認原住民來自大陸,然而我們有一個直接證據…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敘事,是關乎國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遙望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
“官僚主義式”政治留下的歷史教訓,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為什么施政嚴猛?雍正自己這樣解釋
2020-03-02 07:27 -
對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優勢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漢景帝不吃老鼠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國粉絲送禮物的韓國軍隊,曾被志愿軍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歷史的”眼光與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沒有戰爭,西方怎能“脫胎換骨”?
2020-01-10 07:53 -
為什么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
2020-01-01 08:44 -
古裝劇里“劉海兒”泛濫,歷史上到底什么樣
2019-12-20 07:46 -
薛紹墓找到了,你還記得昆侖奴的梗嗎?
2019-12-19 08:03 -
歷朝歷代都禁酒,想要暢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相關推薦 -
“洛杉磯完蛋了”,特朗普怒批:都是他的錯! 評論 45離任前,他轉臉來了句:這些美企比中國風險大 評論 58債務是中性的,既不是魔鬼也不是靈丹妙藥 評論 1092025,你還會看“長劇”嗎? 評論 112“就等著美國入侵嗎?”歐盟被問懵了 評論 400最新聞 Hot
-
“被特朗普看上,是他們的榮幸”,主持人憋不住了…
-
“拿起這本書我就跑了,因為我是垮掉的一代”
-
真要吞并加拿大?“那可是堅定的藍州”
-
“特朗普想救,但共和黨內訌了”
-
“他用ChatGPT策劃了爆炸”
-
美媒納悶:芯片限制下,中國AI怎么還能取得這么大進展?
-
15萬人撤離,多位好萊塢明星豪宅被毀
-
“特朗普班子靠譜,政策將對日本有利”
-
特朗普要求北約加錢,歐洲又被搞分裂了
-
“就等著美國入侵嗎?”歐盟被問懵了
-
加能源部長提醒特朗普:你想從中國買,還買不到呢!
-
又一位科學家從美歸國
-
朔爾茨警告特朗普
-
巴拿馬運河CEO:不會區別對待中國人和美國人
-
丹麥外相獻殷勤:美國說中俄,有點道理
-
墨總統反擊特朗普:要么就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