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59期:天災人禍與制度之爭
最后更新: 2024-12-12 11:32:29觀眾提問
觀眾:在中國,有許多志愿者參與到救災活動當中,但是當志愿者遇到危險的時候,他們通常會被勸阻。當愛心遇上救災危險,兩者應該如何平衡?政府該如何組織志愿者力量,運用到救災行動當中去?
張維為:我個人認為,在處理災難救援時,需要有一個平衡的判斷。中國人往往一聽到哪里有災難,就會立刻想到這是自己的事,希望能為救援出一份力。然而,從救災的實際需求來看,有時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在山區,道路狹窄,如果大量的人都前往災區,甚至可能導致高速公路擁堵。因此,救災指揮部門的協調就顯得尤為重要?,F在,通過智能手機,指揮部門可以實時發布信息,告知人們不要前往某些方向,以免幫倒忙,當然也都理解大家的心意。
我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綜合平衡的問題,既要肯定和鼓勵大家的積極性,又要確保救災工作有序進行,否則可能會出現混亂。
主持人:對,因為許多熱血的朋友可能不一定特別專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隊伍去做是更為合適的。不過,正如張老師剛才所說,我們對這種熱心救災的文化是高度尊重和認可的。這與美國媒體中某些人將熱心救災稱為“惡意救災”的態度截然不同,這說法對那些熱心的老百姓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范勇鵬:我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即我們市民、老百姓應該從什么角度來幫助救災。從歷史來看,有一個角度很重要:在中國歷史上,不論是面對外地入侵還是自然災害,中國社會的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民間社會的自組織能力。
在魏晉之前,中國民間社會的自組織能力非常強,但隨著中國國家制度的現代化演進,中央集權和國家一體化的發展,民間社會自然而然開始離散化,相應地,民間自組織能力就變弱了。后來,我們中國共產黨通過黨組織將人民重新組織起來,實現了質的提升。在土地革命、土地改革以及革命戰爭和建設過程中,這種組織力量爆發出了強大的凝聚力,如淮海戰役中,一個山東省就能動員出那么多的資源和兵源。
但如今,這個時代又有了一些新的挑戰。比如,工作地與居住地的分離、城市化帶來的人際距離拉遠、網絡化與虛擬化導致的線下見面機會減少,這些都對社會組織性構成了挑戰,也考驗著我們的政治智慧。因此,我們黨和人民團體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基層民間組織,確保在面臨自然災害等挑戰時,民間社會能夠迅速組織起來進行自救或互助。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
主持人:確實,而且恐怕我們不能等到災難來臨時才著手組織這樣的隊伍。在日常城市治理過程中,尤其是在像上海這樣的超大型城市中,基層治理本身就是一個龐大而重要的課題。我看到上海各個區已經建立了各種社區組織,如社區宣講團、志愿者隊伍等,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就扮演著小型戰斗小分隊的角色,具備了一定的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正如范勇鵬老師所說,這些組織在需要時就能迅速發揮出自組織的能力。它們就像“三三制”(軍隊的建制)一樣,日常進行演練和活動,以確保在關鍵時刻能夠迅速響應并發揮作用。
張維為:中國這個體制的最大優勢確實在于黨的領導,同時黨員需要發揮帶頭模范作用。在關鍵時刻,作為黨員,必須挺身而出。因此,我們不能完全按照美國的法治模式來行事,簡單地通過合同約束來處理所有事務。
有個30秒的視頻,很感人,就是新冠疫情剛在武漢開始的時候,上海各個醫院集合,“華山醫院,到!”“中山醫院,到!”“同濟醫院,到!”幾個小時內就組織起一個隊伍。正如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話語所說的,“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觀眾:在救災過程中,有很多企業會積極響應。比如說在臺風“摩羯”過后,有的餐飲集團迅速地向當地派出了自己的餐飲團隊,并且提供資金和物資的支持。但是在一些災害中我們也會看到,有的企業會重宣傳而輕救災,可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所獲得的利潤。我的問題就是,面對災難,企業應該承擔起什么樣的責任?或者說,它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什么樣的?
張維為:我認為,在面臨大災大難時,多數中國企業都能很好地展現出自身的責任感,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企業的形象也是非常有利的。大多數人都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但確實,如你所說,有些企業可能會過分計較利益,甚至因此被人譴責為“發國難財”。但在中國,我認為在大災大難面前,這種過分追求利益的企業是比較少的。
主持人:其實中國老百姓真的很樸實。你看在歷次的大災當中,如果哪個企業挺身而出,扎扎實實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都會很感謝,會跑到他們的評論區和直播間貢獻潑天的流量。
張維為:中國文化總是心存感激的,他們會把這企業的東西都買光。
范勇鵬:我購買過許多企業的產品。企業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單位,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正常運營并盈利是很自然的。在災害發生時,如果企業能夠主動采取行動,這肯定是值得鼓勵的。在政府的引導下,企業配合做一些工作,這既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其義務。
然而,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企業都大公無私。在自然災害或突發挑戰面前,企業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能,即充分發揮其在商業流通領域的作用,幫助社會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這本身就是對社會的巨大貢獻。比如在疫情期間,許多企業,特別是快遞公司,迅速轉型,投入到保供物資和抗疫物資的分配與運轉中,從流通領域為抗擊疫情做出了貢獻。
此外,政府也可以引導商業企業在不違背市場規律和商業利益的前提下,更多地承擔一些托底工作。例如,今年“摩羯”臺風過后,金融監管委員會發布了一份理賠指導文件,指導保險類企業針對這一具體事件做出特殊貢獻。
因此,我認為,面對任何自然災害,都需要政府、人民和企業等各個方面共同努力,攜手渡過難關。
主持人:中國的企業與西方企業可能存在差異,因為在我們的文化中,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曾讀過一本關于南通近現代人物張謇的傳記。張謇走的是“實業救國”的道路,他的企業經營得非常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南通人乃至許多中國人了解張謇,是因為他對當地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興辦教育、建公共設施,甚至幫助當地建立博物館、藝術館等。他期望自己的企業不僅能解決當地就業問題,還能為整個社會做出貢獻。我認為,張謇的故事是許許多多中國企業的縮影。因此,我們應該鼓勵中國企業在確保自身運營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觀眾:在災后恢復和重建的過程中,中國制度是如何統籌規劃,既解決當前問題又考慮長遠發展,從而實現自然災害應對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的呢?同時,中國制度又是如何更有效地協調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面的作用,以形成應對災害和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呢?
張維為:我給你舉一個我親自參與的例子。當時,我作為翻譯參與了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設工作。三峽工程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防范長江百年一遇的洪水。我曾陪同李鵬副總理前往埃及考察阿斯旺水壩、去美國考察胡佛大壩等工程。在考察過程中,他反復詢問了許多問題,其中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好防洪工作。這正是你所說的將抗災融入整個工程設計中一并考慮。
當時,關于三峽工程最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就是造價過高。按照當時的價格計算,大概需要兩千到三千億元人民幣。雖然現在看來這個數目也相當龐大,但它是可控的。李鵬當時有一個觀點,他根據我們的測算指出,如果遭遇一次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其造成的損失將遠遠超過這個造價;如果我們能夠防范百年一遇的洪水(實際上我們經歷更多的是二十年一遇的洪水),那么每次二十年一遇的洪水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大約是一千五百億到兩千億元人民幣。
現在來看,三峽工程完成后,盡管每年仍有洪水災害發生,但再也沒有出現過像1998年那樣的嚴峻挑戰。這就說明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為我們節約了大量的資金。
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拍攝的三峽大壩及三峽電站 資料圖:新華社
范勇鵬:這位觀眾的提問其實觸及了一個重要議題,即我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所強調的系統思維。確實,災難是一個系統性的挑戰,因此我們的應對方案也必須是系統性的。中國之所以能在應對災難方面表現出色,是因為我們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思維方式,使得政府、商業和人民等各個方面能夠整合起來,共同解決問題。
在此,我推薦一本書,就是歷史學家鄧拓所著的《中國救荒史》。這本書雖然很枯燥,但資料詳實,它詳細闡述了中國歷史上的饑荒情況。鄧拓指出,中國是一個災荒頻繁的國家,從商湯時期開始,統計顯示大約平均每六個月就會發生一次大災,而由于史料不全,從漢代以后,大約每四個月就會發生一次大災。因此,中國在歷史的檢驗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法和制度。
他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的救災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天命觀,即祭祀、告天,皇帝要自省和檢討,官員要罰俸,我們現在已不再使用這種唯心主義方法;二是消極救災,即在災害發生后通過賑濟、移民等方式解決災后效應;三是積極救災,這種方法非常寶貴,在人類歷史上也頗為罕見。積極救災包括: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如通過水利工程來應對,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做法;二是建立倉儲制度等,這是漢代之后中國非常典型的歷史現象。這些措施旨在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優化社會結構等。
這些歷史遺產至今仍對我們的思維方式產生著重要影響,是我們今天在面對災難時能夠運用宏觀、系統性的統籌思維的重要基礎。
主持人:剛才范老師提到了“積極救災”的概念,這確實體現了中國制度的特色。多年來,我們在應急管理和救災方面持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是天量級的投入。當強降雨或臺風等災害預報來襲時,地方政府都嚴陣以待,許多地方政府的領導甚至徹夜無眠,全部在指揮部協調各方面的信號,確保一旦災害發生能夠第一時間進行救援。此外,災后的重建工作也早早地開始協調各方進行,整體態度非常積極。
美國在應對災害時的消極態勢反映了他們制度中的問題。反過來,中國能夠做到積極救災,這恰恰體現了我們制度的優勢和文化的魅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原標題: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259期:天災人禍與制度之爭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她胳膊肘朝“美”拐,還碰瓷臺灣
2024-12-12 11:29 -
尹錫悅否認戒嚴是內亂:將戰斗到最后一刻
2024-12-12 10:48 三八線之南 -
安倍遺孀這周末赴美,尋求會見特朗普
2024-12-12 10:31 日本 -
“普京用俄羅斯AI點了道北京烤鴨”
2024-12-12 10:23 人工智能 -
韓執政黨黨首:彈劾是唯一辦法,將討論開除尹錫悅黨籍
2024-12-12 09:48 三八線之南 -
中菲再次合作遣返30余名在菲從事離岸博彩中國公民
2024-12-12 09:35 -
馬斯克,超4000億美元
2024-12-12 09:26 -
俄國防部:烏克蘭使用美制導彈襲擊俄軍用機場
2024-12-12 09:16 烏克蘭之殤 -
美股七姐妹市值一天增加3萬億,納指首破2萬點
2024-12-12 09:09 美國經濟 -
“從激光雷達到大蒜,處處針對中國”
2024-12-12 09:02 中美關系 -
FBI局長:將在特朗普上任前辭職
2024-12-12 06:50 美國政治 -
盧拉12日將再次接受手術
2024-12-12 06:50 金磚國家 -
匈牙利總理:澤連斯基明確拒絕12月25日停火
2024-12-12 06:44 烏克蘭之殤 -
美印本想聯手靠這個項目“抗中”,現在掰了
2024-12-11 22:47 觀察者頭條 -
敘看守總理:現在沒錢,希望難民都回來
2024-12-11 22:22 敘利亞內戰 -
中國今年沒有批準向柬提供貸款?外交部回應
2024-12-11 22:18 -
特朗普提名“準兒媳”當大使
2024-12-11 22:10 美國政治 -
“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侮辱了!特朗普在戲弄我們”
2024-12-11 22:01 應對特朗普沖擊波 -
“某國參與了,但美以是主謀”
2024-12-11 20:53 敘利亞內戰 -
“如果不提前釋放囚犯,英國監獄系統會在一天內崩潰”
2024-12-11 19:58 不列顛
相關推薦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0“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13“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3“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20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