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瑪雅專訪祝東力:中國文化自信與普世話語構建
關鍵字: 文化自信普世普世話語核心價值觀革命文化文化強國群眾路線瑪雅祝東力開放時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失落與上升瑪雅:在今天這樣一個“萬花筒”的時代,真正具有思想和藝術成就、能夠為后世共享的文化作品,卻要到“清一色”的毛時代去找,這是一個吊詭,也是一個遺憾。你認為,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祝東力:20世紀,以“革命”為核心的文化,經歷了萌芽、成長、高漲和泡沫化的過程。拿“文革”來說,作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10年里,革命意識形態(tài)從高漲走向泡沫化,最后泡沫破碎,曲終人散。本來,“文革”前半期,在社會實踐層面,群眾運動就已經經歷了放→亂→收→死的循環(huán),陷入了困境。這個時候,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像一場政治地震,給人們突如其來的打擊。像林彪這樣被寫進黨章的接班人、這樣如日中天的副統(tǒng)帥,突然出走,自我爆炸,不但使“文革”話語破產,使人們對后毛澤東時代中國政治的期待一下子全落空了,而且使人們對整套的革命意識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懷疑。
上面說過,革命意識形態(tài)支撐現(xiàn)代中國完成了幾件大事,其中第四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和實驗。正是在這第四件大事上遭遇了失敗——以“文革”的挫折為標志,在當時人們的觀感印象中,這不但抵消了前三件大事的成功,甚至吞噬了這些成功。“文革”后,戰(zhàn)略調整也好,戰(zhàn)略收縮也好,都是順應時代的需求。就是說,本來中國也需要由“準戰(zhàn)爭體制”轉向“和平體制”,從“救亡”階段進入“發(fā)展”階段。但是因為在轉型中采取了徹底否定“文革”的政策,致使中國革命的邏輯就中斷了,中國革命的故事講不下去了。其結果是在意識形態(tài)上發(fā)生了一次“硬著陸”,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領導權也隨之失落。
瑪雅:接下來的情況就是曹錦清老師說的,共產黨的正統(tǒng)敘事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主義的敘事。中國革命的邏輯讓位于西方普世的邏輯,即在經濟上從計劃向市場轉軌,從公有制向私有制轉軌;政治上從專制向民主轉軌,從人治向法治轉軌,多黨制、憲政、選舉,等等。從此,在國際意識形態(tài)領域始終是西強我弱的局面。即使在今天,中國在政治上、軍事上和經濟上已經站起來了,但是文化自信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在西方面前,很多的知識精英還跪著,表現(xiàn)出一種內在的卑怯和不自信。你對文化自信的問題怎么認識?
祝東力:首先需要對文化自信有一個理解。所謂文化自信就是一種對自身文化所擁有的價值的信心——是處在兩種以上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競爭的環(huán)境中,面對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一種意識狀態(tài)。對于中國來說,文化自信,主要是針對西方文化領導權的壓力和挑戰(zhàn)而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自覺。近代以來,這種中國文化自信的確立,經歷了兩次重要嘗試。
第一次是從五四時代起,到國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前三十年,經歷了從成長到高漲、鼎盛,最后泡沫化的過程。
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主流模式是資本主義。所謂“資本主義”,就是以“資本增值”為原則和中心而組織起來的社會制度。1914-1945年,資本主義全面危機導致兩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在西方文明的半外圍和外圍地區(qū),從俄國到中國,出現(xiàn)了克服西方文明主流模式的政治經濟實踐。現(xiàn)代中國由此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陷阱,在探索獨特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同時,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即為幾代人所熟悉的那種以《黃河大合唱》、解放區(qū)文學、紀念碑、中山裝、樣板戲等標志性作品為代表的剛健、質樸、高亢的革命文化。前面說了,“剛健”是出于戰(zhàn)斗性,這是長期軍事斗爭孕育的風格;“質樸”的背后是底層的階級屬性和長期的艱苦環(huán)境;“高亢”表達了理想主義,這是一種源于一套由哲學社會科學支撐的革命世界觀和歷史觀。由此,中國也擺脫了自清末民初以來的殖民地心理,面對西方世界,表現(xiàn)出一種建立在偉大的政治實踐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上世紀50-70年代,這種文化曾大規(guī)模輸出,不僅在亞非拉,也包括美日歐;從窮鄉(xiāng)僻壤的游擊區(qū),到繁華都市的大學校園,中國作為世界范圍內的先進政治和先進文化的代表,曾名重一時。
70年代前期,由于“文革”的挫折,一種民族失敗主義情緒開始蔓延。向西方敞開國門后,處于前期工業(yè)化階段的中國社會,特別是日常民生的清貧簡樸,與正進入后工業(yè)社會的美日歐各國,的確反差強烈。
瑪雅:對這種反差最通俗的描述,大概就是那句諷刺性的流行語:“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
祝東力:上世紀80年代,中國知識界反傳統(tǒng)、反體制成為潮流。到冷戰(zhàn)結束,在美國單極主導的全球格局下,中國由幾十年政治實踐而建立起來的文化自信走向最低谷。確立文化自信的第一次嘗試到此結束。
冷戰(zhàn)后,意識形態(tài)淡出,民族國家凸顯。1996年,《中國可以說不——冷戰(zhàn)后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這本暢銷書,集中表達了針對美國霸權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思考。該書除盜版外,據(jù)說銷量超過300萬冊,標志著中國民間的文化自信開始觸底反彈。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事件,更使八九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重新認識了已變得陌生的帝國主義本質。
瑪雅:那次“誤炸”事件,炸醒了一大批中國人。包括一些在美國的留學生,也是在那以后,從“普世派”轉變?yōu)椤爸袊伞薄?
祝東力: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面對冷戰(zhàn)結束后全球化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國共產黨把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總目標重新表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同時也意味著,把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精神和思想資源,意味著思想文化領域的一次重大戰(zhàn)略選擇和調整。
新世紀第一個10年,一方面,后冷戰(zhàn)進入反恐時期,美國國力嚴重消耗于阿富汗和伊拉克這兩場戰(zhàn)爭。另一方面,全球化掏空了發(fā)達國家的中低端產業(yè),造成失業(yè)貧困人口大量借貸消費和政府大量支出,長期看必然危及財政-金融-銀行體系,其結果就是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由此導致世界經濟全面衰退,歐美國家朝野上下的種種不良表現(xiàn),給世人以深刻印象。
反觀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近代以來的“救亡”主題讓位于“發(fā)展”主題,革命邏輯被現(xiàn)代化邏輯所取代。70年代末開始大規(guī)模經濟實踐,經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震蕩和調整,從90年代起持續(xù)快速增長,先是幸運地渡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然后又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中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近年,經濟總量先后超越法、英、德、日,居世界第二。當年中西經濟水平的強烈反差已極大縮小,中國與西方社會經濟的總體力量對比正在進入一個重要的質變期。
以經濟實力為支撐,從80年代到新世紀初,不過20年左右時間,當年關于西方社會的各種不切實際的幻相迅速消失。投射到文化心理或意識形態(tài)層面,就表現(xiàn)為民族自信心的恢復和上升。
瑪雅:于是就出現(xiàn)了你說的、確立中國文化自信的第二次嘗試?
祝東力:是的。在這種宏觀經濟的大背景下,2008年北京奧運會具有劃時代的標志性意義。尤其是開幕式,富麗堂皇的恢宏場面以及美俄等國首腦的蒞臨,使之成為一次名副其實的全球性盛典,也儀式化地呈現(xiàn)了“中國崛起”這一世界性的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奧運會開幕式以2008人擊缶吟誦的場面開篇,充斥著古典中國的各種符號,連篇累牘,不厭其煩。這種情況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無法想象的。事實上,中國經濟自90年代初以來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大幅提升,的確使得自“文革”結束以來嚴重流失的民族自信心開始恢復。自新世紀以來,文化保守主義就日益成為一種強勁的思潮,席卷左右翼思想界。雙方都在向傳統(tǒng)示好,向傳統(tǒng)尋求資源和力量,例如左翼提出“儒家社會主義”,右翼提出“儒家憲政主義”。民間的思潮呼應了執(zhí)政黨的核心理念,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理念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提出,以后逐步完善、定型,近年被界定為“中國夢”的主要內涵。
自信心恢復的另一個表現(xiàn),是“中國模式”的提出。2008年恰逢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中國模式”作為泛左翼理論界的一個重要命題而引人矚目,被廣泛議論。與這個命題相近的還有“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等表述,它是后來官方總結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學術理論版。以“中國模式”的提出和討論為標志,泛左翼——包括90年代中后期出現(xiàn)的新左派,完成了國家主義的轉向。對于新左派來說,這是其原先的基本立場在“中國崛起”背景下的進一步延伸。
瑪雅:這種自信心在年輕人當中也十分突出,出現(xiàn)了一大批年輕的愛國主義者。
祝東力:國家主義轉向也表現(xiàn)在民間輿論界,標志性事件同樣發(fā)生在2008年。這年4月,奧運火炬在海外傳遞期間,由于受到反華力量阻撓,激發(fā)了海內外華人,特別是80后一代的大規(guī)模抗議。這些80后,時稱“四月青年”。之后,許多人以網絡為發(fā)言的平臺,維護國家利益,被稱為“五毛”,并與反體制的“公知”相對抗,構成思想文化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
另一方面,在思想界以外的流行文化領域——音樂、設計、建筑、服飾、動漫等,則出現(xiàn)了“中國風”現(xiàn)象,即大量使用中國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的潮流和趨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周杰倫的《青花瓷》(2007年)。此曲把古典中國的流風余韻匯入后現(xiàn)代語感,用一種很“潮”的時尚的吟唱風格表現(xiàn)古典的意境和韻味,傳達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對中國古典文明和文化的自豪感。
沒有利益共享,就沒有普世價值
瑪雅:中國崛起、中國模式、中國風、中國夢,這些概念都很響亮。但是這些概念所折射出的政治、經濟和思想變化,并沒有改變國際意識形態(tài)領域西強我弱的局面。
祝東力:總體上看,的確沒有改變西強我弱的局面。因為第一,經歷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低谷期,中國社會的文化自信目前仍處于恢復時期。第二,中國仍缺少一種被廣泛認同的、能夠與西方相抗衡的價值觀,特別是能夠同世界大多數(shù)人民分享的價值觀。
盡管西強我弱的局面尚未改變,但是,西方制度模式和話語體系畢竟正在衰落。從17世紀至今,西方的全球霸權經歷了荷蘭、英國、美國三個階段。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現(xiàn)代世界史從“戰(zhàn)爭與革命階段”進入了“資本全球化階段”。由于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制造業(yè)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其社會內部逐漸積累了大批失業(yè)貧困人口,中產階級流失,社會貧富分化。近年來,美歐爆發(fā)的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其實都是實體經濟嚴重衰落的結果。盡管會有一些反復,但這個過程還會持續(xù)下去。未來,美歐不可避免地將由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進一步升級為社會危機、政治危機。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2013年達到美國的56%,用不了多久就將超過美國。這一進一退的結果,在許多中國人看來,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頭上的神圣光環(huán)消失了。當然,其實中國的問題也不少,這個后面再說。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fā)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陳軒甫
-
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fā)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fā)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fā)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