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到底姓不姓“夏”?考古學家孫慶偉和許宏展開新辯論
關鍵字: 鼏宅禹跡夏代信史中國考古夏朝存在二里頭文化對話許宏:目前還無法確認二里頭文化姓“夏”還是姓“商”
夏不應該是一種“信仰”
第一財經:你如何評價孫慶偉對“夏代信史”的重建?
許宏:我覺得孫老師的這本書,是延續了從徐中舒、范文瀾等先生開始的假說思路,補充完善并總結概括了徐旭生、鄒衡再到李伯謙等先生的研究框架。與其說是超越,不如說是集大成者。
孫慶偉老師在書中寫道,徐旭生夏文化研究的基石是他對夏代“信史”地位的篤信。很明顯,孫老師自己也是這樣定義的,也就是先信。但是,這個“信史”的“信”應該是確鑿無疑的,是一種可以憑信的“信”,而不應該是信仰的“信”。這樣的一種共同信念,我不知道在學術上應該往哪兒放。因為信仰和科學不是一個范疇的。
關于這個副標題,我沒有和孫慶偉老師聊過。我的《何以中國》第一版封底就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獲知當時的真相,但仍懷著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執著。”
第一財經:《鼏宅禹跡》出來以后,你們已經在三聯新知大會上有過交鋒。你們爭論的焦點,已經不是“有沒有夏”,而是考古學究竟能否辨認夏、考古學家是否應該相信有夏。這是不是意味著,你們的分歧其實已經轉移到方法論層面?
許宏:對。網上很多人說,我不承認夏的存在。其實不是這個概念。夏肯定是一個“客觀存在”。什么叫“客觀存在”?就是它見于從東周尤其是戰國,到漢代兩晉人的口中筆下,是他們對曾經可能存在過的一個族屬或者王朝的追述。夏,到目前為止還是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財經:所以你的觀點是,夏作為一個“文化觀念”或者“共同記憶”,是存在的。但在考古學上,目前還無法得到肯定?
許宏:我不否認夏的存在。但在考古學上,目前夏處于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狀態。在沒有出土如甲骨文那樣的自證性文書材料之前,這問題不可能徹底解決。所以,現在無法說有沒有夏,無法下定論。
第一財經:但一部分學者的研究,是先承認有夏,然后在這個前提之下去構建夏的歷史。
許宏:這一下子就指到了焦點問題上。如果在考古材料被揭示之前,就已經認為它是信史,那這樣的結論就和考古學沒啥關系了。
所謂“信史”應該是確證的、唯一的、排他的。而推論和假說,則只代表可能性,是不排他的。在沒有出土文獻的情況下,徐中舒先生曾經推論仰韶是夏;范文瀾先生等推論龍山文化是夏;到現在,大家基本認同,二里頭或者從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是夏。這些都是推論和假說,至今沒有定論。
然而,這些學者總體的方法論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相信古史的記載,認為其中總有一條是真的,屬于“信史”;認為文獻中的“夏”的遺存,可以在當時的文書材料出土前被指認出來。只是他們內部還存在紛爭,被指認為信史的文獻各不相同,被指認為夏的遺址也各不相同。我把這些學者稱為“可知論者”。
還有極少數的“有條件的不可知論”者,就像我這樣偏“軸”的,輕易不肯言“夏”,認為當時的具有“內證性”的文書材料的出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門檻。
除了文字,鍋碗瓢盆肯定推導不出夏
第一財經:你擔任二里頭遺址考古隊長近20年,一直被置于爭論的風口浪尖,也向公眾發表過很多關于夏的看法,。對工作了那么多年的二里頭遺址,你是怎么看的?
許宏:二里頭遺址極有可能是夏,或最有可能是夏,但我不能說它肯定就是夏。但不論姓“夏”還是姓“商”,它肯定是最早的中國,是存在于3700多年前的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那里有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室建筑群,最早的四合院和多進院落宮室建筑,最早的官營手工業作坊,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等,開了后世許多制度的先河。二里頭再往前,就是“滿天星斗”的狀態,是一種無中心的多元。所以說,暫時不知道二里頭屬于“夏”還是“商”,并不影響我們對它在中國文明史上地位的認識。
第一財經:你是一位以考古學為本位的考古學家。但另一方面,許多學者也強調文獻資料和考古實物的結合。因為考古材料也是孤立的,撇開文獻,就會出現各種方向上的解讀,很可能走向謬誤。海昏侯墓文物大量出土后,很多人提出了顛覆史書之類的言論。去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出了一本《海昏侯劉賀》,強調了古史文獻的可信度和權威性,其中一部分內容很就是對一部分考古學家輕言“顛覆史書”所作的回應。他曾說:“總的來說,考古新發現,大都只能起到補充細節的作用,通常很難對歷史文獻的記載做出根本性改變。”
許宏:辛德勇老師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要補充的一點是,海昏侯是信史時代的人物,而夏是處于史前時代和信史時代之間的原史時代,是非常撲朔迷離的。現在,我們所有關于夏的記載,都是夏終結近1000年甚至1000多年之后人們的追溯。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爭奪華夏正宗,都會有自己的歷史主張。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能是春秋之后,尤其是戰國到漢晉時期人們筆下的夏。
辛德勇老師說的那個也很對。在信史時代,文獻對歷史的構建作用當然比考古學重要得多。但即便是這樣,依然沒有絕對正確的記錄,我們依然講究互證,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二重證據法”,地下出土文書和傳世文獻的互證,注意:二者都是文字材料。只有這二者互證,才能“卡死”一個族屬或王朝,比如說,晚商,就是因為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們才能認可殷商進入信史時代。
曹操墓為什么在社會上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從一個文化事件上升到社會事件?刨去社會方方面面非學術的因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鐵證。在洛陽邙山上發掘的曹休墓就沒有什么爭議,因為在主墓室中發現了一枚刻著“曹休”兩個字的印章,這不就是鐵證嗎?
二里頭也是同樣的道理。我說它極有可能是夏,最有可能是夏,但你說要下定論,我接受不了。
第一財經:孫慶偉也對被視為金科玉律的“二重證據法”提出了反思。他認為,既然“二重證據法”是王國維基于殷墟考古提出來的,只適用于出土文字資料,不適用于“啞巴”材料,那么在對夏文化的研究上,應該用其他方法。你怎么看這個觀點?
許宏:有人認為孫慶偉老師在書中采用的考古材料和文獻互證的方法,叫做“二重證據法”,并不是很妥當。“二重證據法”是需要古史材料和出土文字相互印證。孫老師采用了很多考古學材料,但沒有考古出土的文字材料。我把這稱為“二重證據法”的泛用。
在考古學上,鍋碗瓢盆肯定推導不出“夏”。或者,你推導出的“夏”和我推導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孫老師在做新的推導,他的很多觀點也與他的老師李伯謙先生不同。這些推論都沒辦法被視為一種定論。
站在國際視角看問題,而不是自說自話
第一財經:在主流學者中,和你持相似觀點的學者是少數派,大多數學者依然主張夏是存在的。這個時候,是否會感到一定的壓力?
許宏:正如孫慶偉老師總結的那樣,很多學者都是一個“證經補史”的思路,他們是在歷史學的語境下做考古學研究的。但是從根本上說,這種紛爭不可能終結。上古史和考古領域中,我們很難用正確和錯誤來評說一種學說,因為我們的研究對象往往是具有不可驗證性的。學者們的觀點,都是其中的一種說法而已。
我們的研究應該放到跨國界的視角去看,應該是和國際學界平等交流,而不是在漢語世界里自說自話。如果我們把關于“夏”的研究放在全球文明史的角度去看,我們就要考慮現在的學科關注點是不是對頭,學科使命究竟何在?我們對考古學自身的擅長和短處是否有明晰的把握?
我不在乎當代人怎么看我,我所寫的和說的這些話都留到一二百年以后的人回頭來看吧,都留給歷史吧。我覺得自己現在的確是少數派,但這也是分年齡段和群體的。和我同齡的學者或者我的前輩們,觀點思路或許和我不同。但是,在年輕人那里,我不是少數派了。我得到了更多年輕學者的支持。但他們還沒有話語權,我們這個學科有著濃厚的敬老傳統。
所以,我一直說自己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如果沒有互聯網,光是在專著和期刊發表見解,我們這些學者之間的爭論是很難讓大家知道的。現在則大不同了,所以我很感恩這個時代。
第一財經:那么你認為,考古學在重建古史上面臨哪些局限?是否有些事情無法寄希望于考古學家來完成?
許宏:考古學擅長什么?考古學擅長的是對歷史文化發展的長時段觀察,是一種宜粗不宜細的觀察。考古學不擅長什么?就是對具體歷史事件和具體人物的把握,以及對絕對年代的把握。
由于意識到這樣的局限,整個學科都在面臨轉型。我們的關注重點已經從物質文化史的研究,逐漸轉移到人地關系、生產生計、聚落形態、社會結構、人群交流這樣可以大有作為的地方,也就是社會考古的研究。西方學界早就在這樣做了。但我們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和濃重的“證史”傳統,所以還存在很大的學科發展的慣性。
值得欣喜的是,我們已身處這一巨大的學科轉型浪潮之中,面向世界的、全方位的社會考古蔚然成風,絕大部分學者致力于此。這代表著中國考古學的未來。
許宏著《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三聯書店2014年3月版)
許宏著《最早的中國》(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孫慶偉著《追跡三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版)
- 原標題:到底有沒有夏代?考古學家持續百年的辯論有了最新版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周遠方
- 最后更新: 2018-07-21 16:13:17
-
埃及2千多年前石棺打開!結果讓人直呼謝天謝地
2018-07-20 11:16 考古 -
喝酒犯法、殺牛償命…古代這些奇葩法律讓穿越的你分分鐘沒命
2018-07-18 08:10 趣讀 -
212萬年前,黃土高原已現人跡
2018-07-12 08:37 考古 -
5000年前“山東大漢”亮相國博 身高近兩米
2018-07-11 22:38 考古 -
今天,我國多了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2018-07-02 16:49 觀察者頭條 -
“足球鼻祖”蹴鞠為何衰落了?
2018-06-27 07:45 中國足球 -
搭載嫦娥4號 沙特相機拍攝地月合影
2018-06-15 08:20 科技前沿 -
只身從香港來為戰友掃墓的老兵,是假冒的?
2018-06-06 17:32 香港 -
韓國墓主有26枚五銖錢就成最高首領?中國網友想起了海昏侯…
2018-06-05 12:06 三八線之南 -
各朝各代,鞋子都有哪些講究?
2018-06-01 08:06 -
考古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良渚遺址非一地人力可修建
2018-05-29 09:10 -
今人妝容與唐朝女性可有的一比?
2018-05-29 08:23 趣讀 -
史學大家藏書因分遺產不均被毀?專家:長孫的書
2018-05-25 09:33 -
文在寅訪美,怎么就去了“大韓帝國”駐美公使館?
2018-05-23 08:00 三八線之南 -
為何中國建筑前常擺石獅子?
2018-05-20 08:55 -
商王朝不能只用“奴隸社會”來概括
2018-05-16 07:37 考古 -
一本日記,給你看反清復明的秘聞
2018-05-12 09:04 -
對于西方代議制,章太炎這樣懟
2018-05-11 12:00 -
明朝閉關鎖國,是一種進攻性策略
2018-05-11 09:00 趣讀 -
美國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19周年,我們不會忘記!
2018-05-08 12:09 中美關系
相關推薦 -
“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評論 53“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評論 65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評論 120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304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評論 219最新聞 Hot
-
“英國終于還了”,中國又躺槍
-
“中國和美國正競相制定月球時間標準”
-
“內塔尼亞胡用了我的衛生間,然后就檢測出了竊聽器”
-
“面對中國電動汽車軟件,美國太弱沒啥籌碼”
-
“拜登罕見透露”,國際油價狂飆5%
-
事涉中國,“德國將投反對票,西班牙呼吁妥協”
-
“歐盟落后中美,再不改變就會消亡”
-
轉折點來臨,德國外長將訪華?
-
涉臺海,俄外長最新發聲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
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
“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
以軍首次報告陣亡,真主黨:造成以軍大量傷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