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鐵環境振動超標影響到高精尖儀器,怎么辦?
關鍵字: 地鐵環境振動地鐵環境震動超標地鐵高精尖儀器他和雷軍都認同,避免這樣的矛盾沖突,應當在規劃時講究先來后到。新規劃的地鐵線應盡可能避開對振動敏感的高新技術區域,新修建的高新區應盡可能選在沒有地鐵的郊區。
目前問題的癥結在于,科研單位的精密儀器往往購置在先,地鐵規劃方案形成時卻沒有考慮相關影響。
楊宜謙對國外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很熟悉。日本有專門的《振動法》。美國的軌道交通環境影響評價標準中涉及振動敏感設備。
這兩個國家也曾有過教訓。東京大學曾將一整棟樓用彈簧懸起,仍無法消除振動影響。美國華盛頓大學由于輕軌穿越校園,采用軌道減振措施,并降低車速,但15棟敏感建筑中仍有5棟振動超標。
“減振是世界難題,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避讓。”雷軍常舉日本筑波科學城的例子。這個集聚了日本科研人才的城市始建于1963年,直到40多年后才通地鐵,且同城區相隔2.5公里。
中國尚無環境振動污染防治法,雖然環境保護標準中有關于振動對居住建筑、辦公建筑、醫院、學校內的人影響的規定,卻未涉及對精密儀器的干擾。這導致地鐵規劃方案進入環境影響評價階段時,環保部門很少考慮這一層面。
最近,生態環境部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城市軌道交通(征求意見稿)》,但仍未提及振動對振動敏感儀器的影響。
楊宜謙還發現,連環保從業人員都對這一問題的態度存在分歧。有人認為,這一問題理所當然歸環保部門管,也有人斬釘截鐵地認為不歸。
相關評價標準的缺位,導致很多途經科研機構及工業園區的地鐵方案考慮欠周。有省會城市在規劃地鐵時,為了方便病人出行,特意在一家大學附屬醫院內設了地鐵站,沒想到讓一些醫療檢查設備沒法正常使用。
發現潛在問題時,往往已經晚了。一旦某條具體地鐵方案通過層層審批,“往外挪個100米都幾乎不可能”。
這常造成高校與地鐵的對抗。15號線原計劃下穿清華大學,遭清華極力反對。最終,15號線只進入清華校內120米,沒與4號線相連,形成換乘站。
早在1955年,清華大學就曾讓鐵路改過線。京張鐵路位于清華校園同側,振動曾嚴重干擾科研,在清華的爭取下,鐵路線向東遷了800米。
并非所有大學都擁有強大的談判能力。有985高校沒經太多考慮,直接在同意文件上蓋了章。有的高校遭遇了損失,不愿意公開化。
等到地鐵方案已成事實,只能采用其他減振措施。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曾給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多個受地鐵影響的高校做過減振方案。
振動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左漢文告訴記者,目前效果最好的方案是綜合減振,除了在軌道下鋪設鋼彈簧浮置板,同時在儀器樓修建之初裝上靠彈簧撐起來的隔振支架。如果樓已竣工,只能在每一臺儀器下加裝減振臺,成本將大大提升。
16號線開通后,北大只能采取第二種方案。北大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環境保護辦公室主任張志強估計,一個最先進的空氣彈簧減振臺,大約要花費一兩百萬元,北大需要減振的儀器“在幾十上百個這樣的數量級”。
見證了高級的德國浮置板、繁瑣的修樓搬遷和昂貴的地鐵改線,北大最精密的電子顯微鏡未來身下還將裝上復雜的減振臺。但它能否逃脫地鐵振動的干擾,誰也不敢保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郭路瑤 (2018年04月25日 11版)
- 原標題:減振
- 責任編輯:李東堯
- 最后更新: 2018-04-25 14:14:24
-
自主芯片“魂芯二號A”發布 性能超國際同類4倍
2018-04-25 10:39 IT新浪潮 -
被日本卡脖子的“國產觸覺”:靠進口 10萬一個
2018-04-25 10:25 -
嫦娥五號計劃2019年發射
2018-04-25 08:29 嫦娥奔月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師:“天宮”部分技術或超國際空間站
2018-04-25 07:45 航空航天 -
生物智造:中國科學家打一束光,讓細菌畫納米電路
2018-04-24 20:18 科技前沿 -
嫦娥四號年底前后登月!其中繼星名字也很美
2018-04-24 11:47 航空航天 -
問鼎蒼穹 我國將選拔17至18名第三批預備航天員
2018-04-23 14:00 航空航天 -
為什么中國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
2018-04-23 09:50 IT新浪潮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減速傘試驗成功
2018-04-23 09:13 航空航天 -
造一顆“中國芯”分幾步?
2018-04-23 07:50 科技前沿 -
美國不是第一次在芯片上出手,但每次中國都變得更強
2018-04-23 07:35 中美關系 -
俄航:莫斯科上海航線未來或用超音速飛機 只要2小時
2018-04-22 23:08 航空安全 -
我國深海水下滑翔機首潛8213米 刷新世界紀錄
2018-04-22 08:19 -
首次!中國利用遙感技術在國外發現絲路考古遺址
2018-04-21 13:33 -
外媒:中國“人造太陽”或超越人類最狂野的能源夢想
2018-04-20 16:55 中國精造 -
我國航天員"飛天"水下訓練服首亮相
2018-04-20 15:43 航空航天 -
國家航天局:中俄正討論向對方空間站互派宇航員
2018-04-20 10:55 科技前沿 -
中興回應美制裁:極不公平 不能接受!
2018-04-20 09:50 中美關系 -
“發展自主芯片,不能等做到跟國際水平一樣才用”
2018-04-20 07:38 科技前沿 -
他們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2018-04-19 16:25
相關推薦 -
她又來:我們憑啥給中國“割地”? 評論 73“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評論 138“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評論 104“印度曾與馬爾代夫反對派接觸,密謀罷免親華總統” 評論 138中國最重要的事是,不能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 評論 115最新聞 Hot
-
她又來:我們憑啥給中國“割地”?
-
菲律賓又“賣慘”:我們沒能力跟中國針鋒相對
-
中國面積最大地級市“一把手”調整
-
“中國軍用5G可連接10000個戰斗機器人”
-
“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創新低”
-
總不回家,“粘人”的世界首富在“宇宙中心”租房住?
-
特朗普表態,“避免一場大戰”
-
“西方給了你一切,但我不是你仆人”
-
美國批了,馬斯克:不愧是搶錢冠軍
-
“俄方承諾追究刑責”
-
德國開懟:畢竟胡說八道也算自由
-
美法院裁定:特朗普性侵成立,賠她500萬美元
-
兩周內三項協議“對抗”中國,“更像給美國的短期信號”
-
美財政部竟又賴上中國,還列為“重大事件”
-
阿薩德政權為何垮臺?拉夫羅夫點名美國
-
俄前國腳前線陣亡:因販毒入獄,參軍減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