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美西方對華新話術,所謂“去風險”究竟是什么?
最后更新: 2023-06-23 15:06:18【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 編輯 徐乾昂】從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今年3月底首先提出,到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和德國總理朔爾茨隨后呼應,再到寫進七國集團(G7)領導人廣島峰會公報之中,短短不到三個月,“去風險化”一詞的熱度已被炒至頂點。放棄了“脫鉤”之說,西方換了件“馬甲”,用“去風險化”來擺脫話術上的困境和束縛,看似溫和圓滑,實則陰暗毒辣。
特別是沙利文,嫌炒作“中國風險論”不夠,他還拋出一套“新華盛頓共識”,在徹底顛覆美國政府自己此前推崇的自由主義和經貿全球化的同時,用遏制中國來達到其所謂的“國家安全目的”。美國《外交事務》雜志直白指出,美國力推“去風險”概念,實際上就是在芯片、關鍵原材料等重要領域限制中國發展,同時限制中國市場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告訴觀察者網,相比于“脫鉤”,如今西方所謂“去風險化”的概念范圍更大、邊界更模糊、主觀闡釋性更強,甚至更難做到,美歐國家不斷通過搞“話語標簽戰爭”使其自身行為“合法化”,而在前期“脫鉤”全面趨向于失敗的背景下,“去風險化”在更多的時候,不過是其用來“挽回尊嚴”向選民交代,并繼續進行政治操弄的一種類似“PUA話術”。
中方近期一再告誡各方,美方所謂“去風險化”的本質就是“去中國化”,要討論去風險,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風險。沈逸則提醒,想要真正做到去風險,那就離美國遠點,靠中國近點。他進一步解釋,美國長期以來對國際社會所構成的“風險”層出不窮,唯有靠近中國這片應許之地,才能擁抱機遇、穩定發展。
當地時間6月19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柏林同德國工商界代表座談交流時,也談及“去風險”,他擲地有聲地指出:“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TikTok CEO周受資在美國國會被“嚴酷逼問”與特斯拉CEO馬斯克在中國受到熱烈歡迎形成鮮明對比
“去風險化”何時成了熱詞?
美國《紐約時報》形容,如果外交官也玩TikTok,“去風險化”肯定會成為熱詞;英國《金融時報》也形容,2023年年度詞匯的角逐已經結束,至少在地緣政治領域,“去風險化”是當仁不讓的贏家。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西方政客三句不離這個詞。
“去風險化”一詞首次引人注意并與中國相關聯,始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今年3月30日就歐中關系發表的一次講話,她當時解釋自己為何要同法國總統馬克龍一同訪華,為何歐洲沒有響應特朗普政府時期的“脫鉤”呼吁。
“我認為(歐洲)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我們的關系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們的應對也不應該這樣。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專注于‘去風險化’,而不是‘脫鉤’。”說完這些,馮德萊恩訪華結束后,于4月18日在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重申,歐洲需降低對華依賴、降低對華關系中一些“重要且敏感領域”的風險,但這叫做“避險”,而非“脫鉤”。
資料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圖自澎湃影像
自此,“去風險化”開始頻繁被美歐官員使用。
4月27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演講時宣稱,美國不打算與中國經濟“脫鉤”,但美歐領導人尋求對華貿易“去風險化”,比如美國要在關鍵技術領域設置所謂“小院子、高圍欄”戰略,對向中國出口的最先進半導體技術“量身定制”限制措施以維護“國家安全”,還辯稱這“不是為了傷害中國”。
5月9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歐洲議會發表主旨演講,談及歐中關系時聲稱,“來自中國的對抗和競爭有所加劇”,隨著中國在歐盟27國面前變得越發自信,歐盟應降低對華關系中的“風險”。他表示,贊同馮德萊恩所謂的觀點:歐洲不應“對華脫鉤”,而要“明智地去風險化”(smart de-risking)。
5月底的G7領導人廣島峰會,公報“史無前例”提到中國20次。除了老調重彈臺海、南海、涉港、涉疆等問題,公報涉華部分還出現了“去風險化”、“經濟脅迫”等措辭。
從“脫鉤”到“去風險化”,西方打的什么算盤?
過去這些年,美國嘴上說無意搞“新冷戰”,但在許多地方卻處處推動對華“脫鉤”,不僅言辭激烈,還脅迫其他國家一起干。然而,隨著美國越發激進,國際社會的反對聲也越發高漲,這種對華打壓且破壞經濟全球化的做法,甚至也遭到了美國國內商界以及一些外部盟友的批評。
“脫鉤斷鏈”越來越搞不下去,于是美國換了“馬甲”,給“脫鉤”披上“去風險化”的概念繼續炒作,一方面試圖以此擺脫話術上的困境,尋求話語主動權;另一方面給中國扣上一頂“風險”的帽子,進一步推動對華“脫鉤斷鏈”。
《紐約時報》認為,“去風險化”一詞更加溫和、圓滑,不那么好戰,而《金融時報》則稱,“去風險化”這種做法相當“陰暗”。“脫鉤”和“去風險化”這兩個概念,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又有什么關系?
當地時間5月20日,G7廣島峰會召開第5次會議,主題為“經濟韌性與經濟安全” 圖自G7廣島峰會官網
對此,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認為,從“脫鉤”到“去風險化”,如果作為政策名稱,兩者從意涵上來看,“脫鉤”還比較清晰,“去風險化”則是變得更加含糊不清。
“‘脫鉤’是一個非常具體清晰、有明確衡量指標的事,而‘去風險化’較之則范圍更大、邊界更模糊、主觀闡釋性更強、對能力要求更高。理論上而言,‘脫鉤’是‘去風險化’當中的一種手段或工具,而他們(西方)現在完全做成了‘等效替代’。”沈逸指出,這說明到目前為止,美歐國家本質上在搞“標簽戰爭”,需要去貼一些“標簽”,做一些動作,認為這樣就具有了“合法性”。
他分析,從某種意義上說,“脫鉤”只需要斷掉所有認為應該斷掉的,有沒有真正完全去掉風險并不一定,而真正的“去風險化”比“脫鉤”更難做到。“他們(西方)為什么選擇‘去風險化’?為什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唯一的原因正是由于‘去風險化’更加模糊,沒有一個清晰的衡量標準。”
沈逸總結,關于“去風險化”的本質是:西方政客基于國內政治需求、現實力量對比、客觀環境,在前期“脫鉤”全面趨向于失敗的背景下,所新創造出用來“挽回尊嚴”并繼續進行政治操弄的詞匯。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指出,一些西方領導人之所以如此欣然接受“去風險化”,是因為這讓他們擺脫了在言辭上的束縛。然而,拉赫曼認為,“去風險化”目前已經出現了三大困境:一是,企業與國家間利益沖突;二是,減少對華依賴的難度和成本巨大;三是,“去風險化”揮之不去的模糊性質。
因此,拉赫曼所撰寫的這篇評論文章標題即為——“降低對華貿易風險本身就是一場風險”。
- 責任編輯: 熊超然 
-
謝鋒:民主不是掛在嘴上的,而是要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
2023-06-23 14:36 中國外交 -
越南公安部:這是恐襲,嫌犯中有人是美國某組織成員
2023-06-23 14:13 -
克里米亞又一大橋遭烏軍空襲,是連接扎波羅熱前線重要節點
2023-06-23 13:17 烏克蘭之殤 -
拜登會見莫迪,談及美印關系硬扯中國
2023-06-23 11:26 龍象之間 -
雅萬高鐵實現新突破:時速首次達到350公里
2023-06-23 09:48 一帶一路 -
亞投行行長反駁加方:嚴肅的政府不應作出毫無依據的決定
2023-06-23 09:14 亞投行 -
5人全部遇難,失聯當天美軍就已聽到疑似“內爆”
2023-06-23 09:04 觀察者頭條 -
李強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
2023-06-23 08:31 中國外交 -
“十年簽證”因疫情影響近3年無法使用,能否補償?中使館回應
2023-06-23 08:19 中美關系 -
李強會見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
2023-06-23 07:30 巴鐵 -
李強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
2023-06-23 07:20 中法關系 -
他倆“約架”,線下籠斗?
2023-06-22 23:05 -
烏反攻停滯,美國開始公關南方國家
2023-06-22 22:46 美國一夢 -
李強同法國總理博爾內舉行會談
2023-06-22 22:26 中國外交 -
歐盟想給華為“蓋棺定釘”,歐洲電信商反擊
2023-06-22 20:19 華為 -
俄方表態:他出席,不合適
2023-06-22 18:12 俄羅斯之聲 -
氧氣即將耗盡,“全球最精密設備”能趕到救援嗎?
2023-06-22 15:30 觀察者頭條 -
美“斯特拉頓”號炮艦過航臺灣海峽,中國海警局回應
2023-06-22 12:58 臺灣 -
警惕!事關“薩德”,韓政府已批準……
2023-06-22 11:22 三八線之南
相關推薦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48“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01“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0“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評論 116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評論 126最新聞 Hot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
還在扯皮中國,“涉華條款全刪了”
-
中國“光伏OPEC”發文嚴厲質問央企,怎么回事?
-
“最后一道貿易障礙,中國解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