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懷印:為什么不能只用GDP來衡量新中國前三十年的經濟成就?
四、農業和農村發展為何緩慢
再來看看集體化時代農業生產的情形。
林毅夫等認為,農業具有“生存空間分散性高和生產周期長”的特點,從而使得“勞動監督極為困難”,還稱,“農業的這一特征迫使人民公社體系中的管理者選擇較低程度的監督;而沒有嚴格的勞動監督,就不能對勞動者的努力做出準確的度量,勞動者也就得不到與其付出的勞動相對應的報酬。事實上,生產隊為每一個年齡相仿、性別相同的勞動者制定了相同的工分標準(工資率),因而勞動報酬與勞動者的實際工作態度和效果完全脫節。……那些不努力勞動甚至偷懶的人,為集體帶來的產品損失也是在全體勞動者之間平均攤。這就造成集體農業生產中勞動激勵不足,搭便車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
這里同樣有幾點需要辨明。其一,生產隊里所實行的工分制,并非新古典派所想象的“一刀切”,而是分為計件工分和計時工分,事實上對勞動者有足夠的激勵。在計件工分制下,社員個人或小組每天的工分多寡跟當天所完成的工作量直接掛鉤。對于無法按個人或小組計件的農活,則采用個人或小組計時的辦法。無論哪種方式,社員多勞多得。為了養家糊口,多賺工分,不得不起早摸黑,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因此,對絕大多數社員來說,集體生產勞動的最大問題,其實并不是什么“搭便車”的問題,而是太苦、太累的問題。
其二,社員是否因為集體勞動監督不易,導致無法準確計工?其實,計工在正常情況下并不是個問題,無論計件、計時,生產隊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大多簡便易行,社員對工分的計算方式本身,與干部之間并沒有太多爭執。
其三,社員在干活時是否偷懶,集體勞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后來為改革制造輿論時所描繪的“出工一窩蜂,干活大呼隆”的現象,要看每個地方的實際情況。新近對各地村民的訪談和研究表明,在自然環境惡劣,土地貧瘠,人們對工分的現金值預期較低,而生產隊干部管理不得力的地方,的確普遍存在人心渙散,“出工不出力”的問題。但同樣重要的事實是,在不存在集體勞動之外的就業機會,生產隊的糧食和現金分配構成社員家庭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的條件下,特別是在生產隊的規模較小,集體經營的好壞與社員家庭的生計緊密相連的條件下,社員在作為一個團體進行勞動時,干活拖拉,草率,不負責任,乃至公開偷奸耍滑的現象,其實并不多見。這不僅是因為,在每天收工之際,干部需要在驗工之后方可給每位社員記工,而且在小組干活之時,社員之間相互盯看,做得太慢太差,會影響整體進度和相應的工分報酬。每位社員,特別是年輕人,還需要顧及自己在鄉親們面前的面子和在鄰里間的聲譽。村民們往往把一個人的勞動技能和態度,跟此人的人品和能力掛鉤,這在血緣或鄰里關系比較緊密的生產隊尤為如此。
因此,影響生產隊社員的勞動投入和勞動態度的,有制度的、社會的和心理的多重因素,絕非新古典派所想象的農民作為理性經濟人由于“激勵不足”而普遍搭便車那么簡單。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相對于工業部門在毛澤東時代的飛速發展,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長十分緩慢,1952年至1978年,僅從461億元增長到1397億元,平均年增4.35%,而農民家庭的人均純收入,至1978年,依然只有133元。當然,這些數字本身,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在毛澤東時代的真實情況。全面的、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種植技術的提高,農村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壽命的大幅提高,中小學教育的普及,社隊企業的興起,等等,都是上述數字所無法反映的。但是,到毛澤東時代結束之際,全國大多數地方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大慶油田鉆井第二大隊大隊長王進喜(左二)和工人們一起鉆井(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雪印 攝
導致農業和農村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集體制度本身,一直處在探索、變化之中,尤其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經歷了從互助組和初級社到高級社、人民公社的急劇轉變,直至1962年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之后,才基本穩定下來。以生產隊(平均規模為30個農戶)為基本核算單位,同時允許所有農戶保留一塊“自留地”,事實上是農村集體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線,再往后退則必然是包產到戶和分田到戶,即從集體經營轉變為家庭承包。對毛澤東時代的領導人來說,這意味著集體化的失敗,在意識形態上是不允許的。而農戶在家庭承包責任制下的生產積極性,高于參加集體生產勞動,這已經為1979年以后農村改革的實踐所證明。
另外一個同樣重要甚至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毛澤東時代的農業發展戰略。在無法依賴外來資本和技術的條件下,中國工業化的早期起步,主要依靠農業部門的輸血,也就是將農業部門在滿足農村人口最基本生存需求之后的剩余資源,盡最大可能地轉移到工業部門,作為原始積累,用于工業生產能力的擴張。轉移的辦法,主要是靠農業稅和統購統銷。通過這兩種渠道轉移的農業剩余,在1953年—1984年期間,可能達到4200多億元,甚至6000億元。以江蘇秦村某生產隊為例,這里在20世紀70年代,通過農業稅和統購統銷的剪刀差轉移給國家的生產隊集體收入,每年平均達到11800元,每年人均45元左右(或戶均225元)。如果這些資源沒有被轉移,而是用來改進農民生存條件,或者用于投資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結果會大不相同(當地村民在70年代蓋三間磚瓦房的費用在350元至400元;戶均225元相當于磚瓦房一半以上的價值;人均45元相當于60斤豬肉。11800元則可為生產隊購買7臺拖拉機,或15臺水泵,或25臺脫粒機,或42000公斤化肥)。
這并不是說,毛澤東時代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并不重視。恰恰相反,從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現代改造力度,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不過,投入的辦法并不是自上而下依靠國家,而是完全依賴農業集體組織(也就是公社、大隊和生產隊),由后者來負擔農田水利建設以及其他所有公共項目的投入。這反過來進一步擠壓了用于農戶分配的集體收入,使得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更為緩慢。
- 原標題:李懷印|歷史地認識新中國前30年的經濟發展戰略——與“比較優勢”論者商榷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吳立群 
-
日本二戰航母“赤城”“加賀”號殘骸被確認
2019-10-22 10:27 -
4K修復版《開國大典》10月18日全國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國電影 -
反擊“中國人種西來說”,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關于這支軍隊的史料甚少,但英雄與犧牲的故事動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沈陽首次公布“日軍制造平頂山慘案”歷史檔案
2019-09-19 07:42 國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放預約參觀,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
這位“老地下黨”,94歲才恢復黨員身份
2019-07-01 22:01 -
扒一扒炎黃傳說背后的上古史實
2019-06-12 10:50 考古 -
余則成已經犧牲!
2019-06-11 22:49 -
升溫10度曾滅絕95%的物種,我們在十字路口上
2019-06-11 08:00 -
前方高甜!七旬奶奶抽血 老伴這個動作羨煞網友
2019-06-03 13:46 暖心聞 -
《切爾諾貝利》熱播,中國女生走進了真實的輻射無人區…
2019-06-02 14:10 -
“我是毒販!”姐姐收到弟弟一段駭人視頻,真相更可怕
2019-05-30 10:38 禁毒戰爭 -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丨那些激蕩人心的“第一”
2019-05-24 11:16 上海新高度 -
揭秘“解放軍露宿街頭”照片拍攝始末
2019-05-22 18:57 -
既然提起高加索人種,那何不一起談談歐羅巴人種和日耳曼人種?
2019-05-08 08:23 70年對話5000年 -
青春的顏色,叫奮斗!
2019-05-03 11:54 新時代之聲 -
西藏考古大發現:發現青藏高原首個史前人類洞穴
2019-04-20 15:04 考古 -
在菲律賓發現新的古人類物種
2019-04-12 16:42 考古 -
侵華日軍細菌戰又添新罪證!
2019-03-25 19:19
相關推薦 -
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