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如果國民黨軍也學紅軍長征,“一定會被消滅”
關鍵字: 毛澤東軍事文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毛澤東在紅軍大學演講白區退卻終點大體上也可分為三種:第一是在根據地前面,第二在根據地側面,第三在根據地后面。第一種終點,例如江西第一次反“圍剿”時,如果紅軍沒有內部不統一和地方黨的分裂,即立三路線和AB團(42)兩個困難問題存在,是可以設想在吉安、南豐、樟樹三點之間集中兵力舉行反攻的。因為當時從贛撫兩河間(43)前進的敵人軍力,比起紅軍來優勢并不很大(十萬對四萬)。人民條件雖不如根據地,但陣地條件是有的,而且是可以乘敵分路前進時各個把他擊破的。第二種終點,例如江西第三次反“圍剿”時,假如當時敵人進攻的規模沒有那樣大,而敵有一路從閩贛交界的建寧、黎川、泰寧前進,這一路的力量又適合于我們的攻擊時,也可以設想紅軍就在福建西部的白區集中,首先打破此敵,不必繞道千里走瑞金到興國。第三種終點,同樣例如上述江西第三次反“圍剿”時,假如敵之主力不是向西而是向南,我們也許被迫著退到會昌、尋烏、安遠地區(那里是白色區域),引敵更向南進,然后紅軍由南而北向根據地內部打去,這時北面根據地內部的敵軍當不是很多的了。但以上這些說明都是假定,沒有經驗,可以作為特殊的東西看待,不可作一般原則看待。對于我們,當敵舉行大規?!皣恕睍r,一般的原則是誘敵深入,是退卻到根據地作戰,因為這是使我們最有把握地打破敵人進攻的辦法。
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的人們,反對戰略退卻,理由是退卻喪失土地,危害人民(所謂“打爛壇壇罐罐”),對外也產生不良影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則謂我退一步,敵之堡壘推進一步,根據地日蹙而無法恢復。如果說誘敵深入在以前是有用的,那末在堡壘主義的第五次“圍剿”是無用的。對付第五次“圍剿”,只能用分兵抵御和短促突擊的方法。
回答這些意見是容易的,我們的歷史已經回答了。關于喪失土地的問題,常有這樣的情形,就是只有喪失才能不喪失,這是“將欲取之必先與之”(44)的原則。如果我們喪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戰勝敵人,加恢復土地,再加擴大土地,這是賺錢生意。市場交易,買者如果不喪失金錢,就不能取得貨物;賣者如果不喪失貨物,也不能取得金錢。革命運動所造成的喪失是破壞,而其取得是進步的建設。睡眠和休息喪失了時間,卻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絕睡覺,他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這是蝕本生意。我們在敵人第五次“圍剿”時期的蝕本正因為這一點。不愿意喪失一部分土地,結果喪失了全部土地。阿比西尼亞(45)的打硬仗,也得到喪失全國的結果,雖然阿國失敗的原因不僅僅這一點。
危害人民的問題同此道理。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時地打爛些壇壇罐罐,就要使全體人民長期地打爛壇壇罐罐。懼怕一時的不良的政治影響,就要以長期的不良影響做代價。十月革命后,俄國布爾什維克如果依照“左派共產主義者”的意見拒絕對德和約時,新生的蘇維埃就有夭折的危險。
這種看起來好像革命的“左”傾意見,來源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革命急躁病,同時也來源于農民小生產者的局部保守性。他們看問題僅從一局部出發,沒有能力通觀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聯結,把部分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聯結,捉住一局部一時間的東西死也不放。對的,一切依照當時具體情況看來對于當時的全局和全時期有利益的、尤其是有決定意義的一局部和一時間,是應該捉住不放的,不然我們就變成自流主義,或放任主義。退卻要有終點,就是這個道理。然而這絕不能依靠小生產者的近視。我們應該學習的是布爾什維克的聰明。我們的眼力不夠,應該借助于望遠鏡和顯微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是政治上軍事上的望遠鏡和顯微鏡。
當然,戰略退卻是有困難的。退卻開始時機的選擇,退卻終點的選擇,政治上對干部和人民的說服,都是困難問題,都必須給予解決。
退卻開始時機的問題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我們在江西第一次反“圍剿”時的退卻,如果不恰在那種時機,即是說如果再遲,那至少我們勝利的程度是要受到影響的。退卻過早和過遲,當然都有損失。但是一般地說來,過遲的損失較之過早為大。及時退卻,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動地位,這對于到達退卻終點以后,整頓隊勢,以逸待勞地轉入反攻,有極大的影響。江西粉碎敵人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圍剿”的戰役,都從容不迫地對付了敵人。惟獨第三次戰役,因為不料敵人經過第二次戰役那么慘敗之后,新的進攻來得那么快(一九三一年五月三十一日我們結束第二次反“圍剿”的作戰,七月一日蔣介石就開始了他們的第三次“圍剿”),紅軍倉卒地繞道集中,就弄得十分疲勞。如何選擇這個時機,全靠收集必要的材料,從敵我雙方大勢上去判斷,和前面說過的選擇準備階段的開始時機所用的方法一樣。
戰略退卻,在干部和人民還沒有經驗時,在軍事領導的權威還沒有達到把戰略退卻的決定權集中到最少數人乃至一個人的手里而為干部所信服的地步時,說服干部和人民的問題是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由于干部沒有經驗,對于戰略退卻不相信,在第一次和第四次反“圍剿”的初期,第五次反“圍剿”的整期,在這個問題上都遭遇了很大的困難。第一次反“圍剿”時,由于立三路線的影響,干部的意見,在沒有被說服以前,不是退卻而是進攻。第四次反“圍剿”時,由于軍事冒險主義的影響,干部的意見是反對準備。第五次反“圍剿”時,干部的意見開頭是繼續軍事冒險主義反對誘敵深入的觀點,后來是變成了軍事保守主義。張國燾路線不相信在藏人和回人(46)地區不能建立我們的根據地,直待碰壁以后方才相信,也是實例。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確是成功之母。但是虛心接受別人的經驗也屬必需,如果樣樣要待自己經驗,否則固執己見拒不接受,這就是十足的“狹隘經驗論”。我們的戰爭吃這種虧是不少的。
人民由于沒有經驗而不相信戰略退卻的必要,莫過于江西第一次反對“圍剿”的時候。當時吉安、興國、永豐等縣的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無不反對紅軍的退卻。但是在有了這一次經驗之后,在后來的幾次反對“圍剿”時,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了。大家相信,根據地的損失,人民的吃苦,是暫時的,大家都有了紅軍能夠打破“圍剿”的信心。然而人民的信任與否,密切地聯系于干部的信任與否,因此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務,是說服干部。戰略退卻的全部的作用,在于轉入反攻,戰略退卻僅是戰略防御的第一階段。全戰略的決定關鍵,在于隨之而來的反攻階段之能不能取勝。
第四節 戰略反攻
戰勝絕對優勢敵人的進攻,依靠于在戰略退卻階段中所造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比較敵人開始進攻時起了變化的形勢,而這種形勢是由各種條件造成的。這在前面已經說過了。
然而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條件和形勢的存在,還沒有使敵人失敗。這種條件和形勢,具備著決定勝敗的可能性,但還不是勝敗的現實性,還沒有實現兩軍的勝負。實現這個勝負,依靠兩軍的決戰。只有決戰,才能解決兩軍之間誰勝誰敗的問題。這就是戰略反攻階段的全任務。反攻是一個長過程,是防御戰的最精彩最活躍的階段,也就是防御戰的最后階段。所謂積極防御,主要地就是指的這種帶決戰性的戰略的反攻。
條件和形勢,不僅僅在戰略退卻階段中造成,在反攻階段中繼續地造成著。這時的條件和形勢,不完全和前一階段中的條件和形勢屬于同一形式和同一性質??梢允菍儆谕恍问胶屯恍再|的,例如,此時敵軍的更加疲勞和減員,不過是前一階段中疲勞和減員的繼續。
但又必然地有完全新的條件和形勢出現。例如,敵軍打了一個或幾個敗仗,這時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條件,就不僅敵軍疲勞等等,而是增加了敵軍打敗仗這個新的條件了。形勢也起了新的變化。敵軍調動忙亂,舉措失當,兩軍優劣之勢,也就不同于前了。假使一個到幾個敗仗不是屬于敵軍,而是屬于我軍,那末,條件和形勢的有利與否,也變到相反的方面。就是說,敵之不利減少,我之不利開始發生,以至擴大起來。這又是完全新的不同于前的東西。
無論何方失敗,都直接地、迅速地引起失敗者方面的一種新的努力,就是企圖挽救危局的努力,使自己脫出這種新出現的不利于我有利于敵的條件和形勢,而重新創造出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條件和形勢去壓迫對方。勝利者方面的努力和這相反,力圖發展自己的勝利,給敵人更大的損害,務求增加或發展有利于我的條件和形勢,而務求不讓對方完成其脫出不利和挽回危局的企圖。所以,不論在何方說來,決戰階段的斗爭,是全戰爭或全戰役中最激烈、最復雜、最變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難、最艱苦的,在指揮上說來,是最不容易的時節。
反攻階段中,問題是很多的,主要的如反攻開始問題、集中兵力問題、運動戰問題、速決戰問題、殲滅戰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原則,不論對于反攻說來,或對于進攻說來,在其基本性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反攻就是進攻。然而反攻不完全是進攻。反攻原則,是在敵人進攻時應用的。進攻原則,是在敵人防御時應用的。在這個意義上,又都有若干的區別了。因為這個理由,雖然這里把作戰的許多問題統統說在戰略防御的反攻部門中,而在戰略進攻部門中只說些另外的問題,以避重復,但我們應用時,卻不可忽略其相同點,也不可忽略其差異點。
- 原標題:毛澤東:如果長征的是國民黨軍,“一定會被消滅” 從《毛澤東軍事文集》看長征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馬密坤
-
特魯多辭職后,加拿大政局下一步怎么走? 評論 33誰還在力挺尹錫悅?揮舞星條旗的韓版MAGA 評論 1442025年經濟目標不應低于5% 評論 102“特魯多最快今天辭職,明白已無路可走” 評論 252澤連斯基對特朗普“充滿信心” 評論 130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