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暉:從“黑糖漿”到“白砂糖”的技術革命
最后更新: 2019-10-05 10:12:03《糖霜譜》指出,沙糖是用甘蔗漿熬就,元代官修的《農桑輯要》中,“甘蔗”一節先有云:“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隨后收編了詳細的“煎熬法”,是將甘蔗“壓擠取汁”之后——
即用銅鍋,內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鍋隔墻安置,墻外燒火,無令煙火近鍋。專令一人看視,熬至稠粘,似黑棗合色。用瓦盆一個,底上鉆箸頭大竅眼一個;盆下,用甕承接。將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內。極好者澄于盆;流于甕內者,止可調渴水飲用。將好者止就用有竅眼盆盛頓;或倒在瓦罌內亦可。以物覆蓋之,食則從便。慎勿置于熱炕上,恐熱開化。大抵煎熬者,止取下截肥好者,有力糖多,若連上截用之,亦得。
先說是“其下截肥好者,留熬沙糖”,而在煎熬法中重復道:“大抵煎熬者,止取下截肥好者,有力糖多。”這就說明,煎熬法就是煎熬沙糖的方法。其工藝說來相當簡單:
把甘蔗汁于大鍋內溫火熬煮,熬到變為黑棗合(疑通“褐”)色;在一只大盆的底部鑿一個小眼,然后把大盆架在一只罐子上,將煮好的稠漿倒入盆內,任其從小孔內一點點滴落,用這種方法來進行澄清,分離糖蜜。最終,落入罐底的糖蜜在品質上比較差,只能用于制作“渴水”這類飲料。留在盆內的部分才是質量好的沙糖,貯存起來,供隨時食用。
《農桑輯要》中很明確地展示了“熬沙糖”的技術過程,也清楚地告訴我們,簡單分離過糖蜜的稠漿就是沙糖的最終形態,并沒有進一步曬干等更多步驟,因此成品是流質的膠飴,正與《澠水燕談錄》中笑話透露的信息吻合。賀威、劉偉榮在《宋元時代福建制糖技術的影響》(《莆田學院學報》二○一三年第三期)一文中指出,宋代限于技術條件,主要生產“液態糖”,而福建的液態糖產量極大,“仙游縣田耗于蔗糖,歲運入浙淮者,不知其幾萬壇”,這一繁榮一直持續到元代。
從《糖霜譜》可知,不僅福建,同時期的其他蔗糖產地也是如此,這就意味著,宋元人的蔗糖消費量規模不小,但主要是使用液態糖,而非固體糖,如此重要的歷史情況,卻在糖史研究中常受忽略。同樣受到忽略的是,有一個非常漫長的時期,作為糖制品主力的液態糖,擁有一個指定專用名稱——沙糖。
季羨林先生《蔗糖史》中關于唐代的一章讓我們明白,宋代并非沙糖的起點,唐人對這種形式的蔗糖頗為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各種應用。真正驚人的是,如《演繁錄》指出,早在東漢時,張衡《七辯》里已然提到:“沙餳石蜜,遠國儲珍。”原來,至晚在公元一世紀時,就出現了沙糖(餳)這個專稱,它來自遠方,稀少而昂貴,很顯然只有上層社會才有機會接觸到。沒想到沙糖的歷史如此悠久!賦中與沙糖并列的尚有“石蜜”,這是漢唐時代對異國所產固體糖的叫法,也就是說,在張衡的時代,兩種不同形態的蔗糖制品同時從遠方來到,進入上層社會的視野,也進入中國文化。
阿拉伯文獻中的甘蔗插圖
季老《蔗糖史》研究揭示,P.3303號敦煌殘卷的背面有一段文字,內容是印度的甘蔗如何可以“造好沙唐(糖)及最上煞割令”,而煞割令就是石蜜,因此,這里抄錄了印度制造兩種不同糖品的工藝。其中沙糖的主要制作程序便是甘蔗汁熬煮后冷卻,但是,相比《農桑輯要》,多了一個用細棍用力攪打的環節,通過攪打催化結晶與糖蜜分離。由此可見,沙糖并非中國文化獨有的現象,不僅歷史長久,而且涉及各個產糖區,也涉及難以厘清的文明交流,是需要開展跨國研究的課題。
沿著歷史上溯之后,讓我們以宋代為坐標,再向下梳理。如前所述,《農桑輯要》顯示,在元代,人們仍然在制造和消費沙糖。關于這一情況,有一條出人意料的佐證資料,那就是《馬可波羅行紀》中的一則記載。這部書有多種版本,其中辣木學本有一段記錄了溫干(Unguem)發達的制糖業,說此地產品運往汗八里城,供應大汗的宮廷。然后是關于該地制糖工藝的講述,亨利·玉爾的輯譯為:
在這座城市歸屬大汗之前,當地人不懂得如何制作精糖,他們只是習慣于把蔗漿熬煮并澄取精華,冷卻后,即變成黑稠糊(black paste)。但在歸屬大汗后,其時正在宮廷中的一些巴比倫(意為埃及,下同)人前往該城,教會他們用某些樹的灰精煉蔗糖。
慕阿德、伯希和輯譯出的段落更為詳細一些:
須知,在經大汗征服之前,那里的人不知道怎樣把糖做得如同巴比倫所產那樣精細、那樣優質,他們無法讓糖凝結并聚成硬塊,只會在熬煮時加以澄取,于是,晾涼后的成品是糊狀物且顏色烏黑(paste & black)。但在成為大汗的臣民后,宮廷中有來自巴比倫的人,他們前往該城,教當地人用某些樹的灰對蔗糖進行精煉。
對于溫干舊有的蔗糖產品,玉爾譯為“black paste”,而其所據辣木學本的意大利原文則為“pal(s)ta(糊狀物)nera(黑色的)”,穆、伯譯本是“paste & black”,總之,是黑色的稠糊。至于辣木學本中所講述的溫干制糖技術,亦與《農桑輯要》一致,是煮過之后加以澄淀。所以,非常驚人地,《馬可波羅行紀》保留了一條中國古老制糖技術的重要消息,由這一記錄,再結合《農桑輯要》,就可以了解到,直到元代,一些重要制糖產地所生產的糖,仍然是黑稠漿,也就是說,是沙糖。
《農桑輯要》讓我們清楚,熬沙糖法僅僅通過滴漏的方式去除糖蜜,手段過于簡單。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制造固體糖的關鍵,一是讓蔗漿里的糖分形成結晶,二是將蔗漿中的糖蜜與結晶分離,并把前者盡可能過濾干凈,只剩下結晶部分,這剩下的結晶部分自然就成了固體糖。然而,熬沙糖法的滴漏方式顯然作用有限,使得相當分量的糖蜜仍然留在蔗漿里。
- 原標題:宋人的沙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戴蘇越 
-
猜猜誰給《我和我的祖國》打分最高?是90后!
2019-10-02 08:25 國慶70周年 -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票房已破6億
2019-10-01 19:19 中國電影 -
十一期間成為觀察員有機會獲得張維為簽名版《這就是中國》
2019-10-01 12:05 -
這就是為什么每一寸土地 都是我們的摯愛
2019-09-30 21:38 -
20余位圍棋冠軍首次獻唱《我和我的祖國》
2019-09-30 16:12 國慶70周年 -
國慶出游人次預計近8億!最浪漫的安排是…
2019-09-26 15:29 國慶70周年 -
講述女間諜打入巴基斯坦軍隊的電影,獲國際印度電影大獎
2019-09-25 15:41 印度驚奇 -
“可愛的中國”之塔吉克族:絢麗的民族服飾 寒冷高原上最靚麗的風景
2019-09-24 19:42 -
“可愛的中國”之漢族:小剪紙綻放大異彩
2019-09-20 20:33 -
英國人說自己像香港的“保姆”,我外交官:你們得利還不夠多嗎?
2019-09-20 14:59 這就是中國 -
俄羅斯送來大禮,彩色的開國大典!
2019-09-18 18:04 國慶70周年 -
養活14億人,中國為什么能?
2019-09-17 11:49 -
華春瑩:確保網絡安全,要防備的不是華為而是思科和蘋果
2019-09-16 18:41 華為 -
“可愛的中國”之哈薩克族:聽不完的冬不拉,數不完的民族傳奇...
2019-09-15 15:17 -
撒拉族:在駱駝泉旁,感受“花兒”與“少年”的別樣生活
2019-09-12 20:09 -
習近平視察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
2019-09-12 19:10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
民主還是專制,這個范式已成為西方推動顏色革命的一種工具
2019-09-12 11:04 這就是中國 -
峨眉山景區:喊客拉客3次以上將被拘留
2019-09-12 08:16 中國游客 -
西方民族主義是好是壞?為何今天“見人就嫁”?
2019-09-11 07:26 文化
相關推薦 -
中國,找到一條“拯救世界”之路! 評論 105中國政府就黃巖島領海基線發表聲明 評論 207“臺積電答應美方要求,急于向特朗普證明…” 評論 161“中國提議交換樣本,美方至今沒吭聲” 評論 564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