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力丨書法:“書同文”的社會機制——制度功能和譜系的猜想與審視
【導讀】 除了顯性的文字交流功能外,在歷史中國,書法最重要的隱性功能是制度的:建構文字書寫的社會共同體,支持并制約個體在文字書寫過程中難免或必要的簡化、潦草甚至任性,保證與時俱進的“書同文”;進而,借助公文,在這個農耕大國構建起一個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有跡可循、有案備查且有據追責的官僚制度。“書”因此成“法”。書法的藝術譜系更多是現當代學人對書法的政法譜系的改寫。
【文/蘇力】
一
書法在中國,長期(卻非一直)被視為一種藝術;程度不同的,也曾為東亞一些國家的讀書人所分享,甚至延續至今,但世界各國的普通人卻很難欣賞其美感。記得曾有一篇報道說:中國經典書法(高仿)作品展,外國觀眾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實在欣賞不了紙上那些雜亂錯落的黑線、黑點甚至黑塊。
童年時,我也曾有過歐美觀眾對中國書法的這類感覺。聽父輩談論書法,我慚愧,還不敢講,很內疚。上學后寫過毛筆字,逐漸地,對一些書法作品,尤其隸書,好像有了點感覺,但層次很低,被父親嘲笑:“喜歡漂亮字”。確實,對一些公認的現代書法大家,如林散之或于右任的書法,我一直感覺不到其好處。我還看過一些日本的書法作品,尤其是夾雜了平假名的,也是無感。這與日本侵華的歷史記憶無關。當年我在《人民畫報》上第一次看到東山魁夷的風景畫,[1]眼前一亮,至今喜歡。
[日]東山魁夷 :《春兆》(1982年)
(圖片來源:“海呈”公眾號)
我不否認書法是藝術,有些書法確實給了我說不清也道不明的快樂,可以名之為藝術美感。但也就因說不清道不明,無法有效分享,我開始懷疑這種主觀感受。直到后來遇到吉爾茲,我接受了他的分析和斷言:藝術是一種高度地方性的文化體系,是藝術家借助觀眾的感官能力、理解力而創造的一種地方性知識。要感受藝術,觀眾當然要有一定天賦,起碼不能色盲或失聰;但觀眾對具體藝術的感受力,則注定來自其本人的生活經驗,來自其看、聽、處理、思考、應對各種具體事情的經驗。吉爾茲斷言,藝術,與人理解藝術的感官和感受,其實出自同一店鋪,來自同一社會環境。[2]中國人的俗話,好聽點的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好聽的則是“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這用來解釋書法,很棒。這也意味著藝術沒有本質,就像我欣賞不了杜尚名之《泉》的小便池一樣。不再為看不懂或看不上某位名家的作品而羞愧了,從此,我過上了一種對藝術不羞不臊的自信生活。
但這不等于沒有疑惑,沒有疑問。王羲之的《蘭亭序》,無論文章還是書法,也無論分開看還是一體看,都很好。只是昔日,我長期不能理解《蘭亭序》為什么有那么多的涂抹、修改和補充。“癸丑”兩個字寫得太擠了,先看最接近原本的馮承素雙鉤填墨的摹本,再參看虞世南本以及歐陽詢手摹刻石的《定武蘭亭序》拓本,極有可能,王羲之最初漏寫了“癸”字,后來把“癸”勉強擠進“在”與“丑”字之間。有些字,如“向之”,為了覆蓋先前寫錯的字,格外粗大,難看,與全篇的風格也不一致。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各自臨摹的《蘭亭序》,[3]以及歐陽詢臨摹后的刻石拓本,完全拷貝了王羲之《蘭亭序》的字形、大小、版式、布局,甚至錯、漏、添加,乃至涂改的筆順。馮承素的雙鉤填墨,嚴格說來,都不能算書寫。這類“拷貝”,居然得到廣泛贊譽。
馮承素行書摹蘭亭序卷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
如果藝術沒有本質,臨摹者還有必要做這些事嗎?向前人學習當然沒錯,但有必要重復前人的差錯和改錯的全過程嗎?尊敬可以,但沒必要神話。王羲之的涂抹、修改和補漏就表明,他不認為自己的書寫很完美。當然,可以辯稱為“殘缺之美”。但這只是個說辭,是事后證成。再說,臨摹“殘缺之美”,還是“殘缺之美”嗎?宋末元初書法大家趙孟頫臨摹《蘭亭序》就沒全盤照搬。他減省了涂抹和修改,直接把王羲之最后改定的文字寫在適當位置。“崇拜”或“信而好古”也都算是解釋,但有許多個體因素和隨機因素,崇拜可以,“信”也沒問題,但注定沒法重復。王羲之的錯、漏、涂改和修補都是在微醺之際。后人臨摹時則都是清醒的,甚至是聽命而為。他們不可能重現或分享王羲之書寫的經驗、心態、身體狀態,以及在絲帛上留下的筆觸。這道理我能想到,古人不可能不懂,后人也不可能不懂。他們為什么如此,又憑什么得到后人表彰?
推動本文研究和撰寫的主要就是這一長久的疑惑。但還有另一點。理解書法是一種“地方性知識”,與當年知道書法是藝術,其實都沒多少實在意義。地方性知識和藝術都是一個詞,無論歸在誰的麾下,都沒增加我對書法的具體理解。“地方性知識”這個詞稍好些:它指出了一個努力的方向。要理解書法,無論是否作為藝術,都要考察書法發生和演化的具體時空,即那個“地方”,注意那些真實或可能影響過書法發生和演進的因素,包括那些并不“藝術”,默默無聞,埋頭苦干,或不請自來,甚至橫插一杠子的社會變量。不能只是重復、綜合或概括前人的令人可疑的記錄、相關的分析和發現,更要以自己既有的知識、能力、學術視野和想象力,借助前人沒在意或當時無法獲得的信息和思路,創造性地重構那個地方,盡可能清理其發生的譜系。即便不可能求“真”,或許也會多了點“明白”。
二
《蘭亭序》并非源自藝術追求。即便它成了藝術品,也沒理由認定它只是藝術,水晶般純粹;更沒理由相信,諸多唐人臨摹《蘭亭序》,完全是出于藝術品味或偏好。基于馬克思、尼采和福柯的一再告誡和示范,[4]我們應當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理解一件事、一個現象,甚至一個定義的發生,此后的遭際,是在什么樣的社會組織結構中,有哪些給定的,或即便注定會出現,但在時人看來仍是意外的因素。
《蘭亭序》說得再明白不過了:當年就因為與一幫文友(也是名士、高官和世家子弟,其中包括后來淝水之戰時領八萬之師擊敗前秦百萬大軍的謝安)聚會,詩酒華年,會稽內史王羲之還是蘭亭聚會詩文集主編,至少部分出于責任,即興構思,醉酒中書寫了《蘭亭序》。研究者可以認定,有些人——甚至出于各行當都可能有的神秘主義考量——會堅持,醉酒會是某些藝術創作的最佳情境。其實這也只能表明,醉酒是《蘭亭序》發生的因素之一,包括造成其中的錯漏。王羲之酒醒后,堅信自己能寫得更好。據唐人記述,王羲之“他日更書數十百本”,很可能嘗試了不止三五次。堅定的藝術追求和自信,沒能提升王羲之的書寫水平,后來的作品無一達到他醉酒時的水準。[5]這當然可能只是個傳說,是后人的創作。但問題是這種傳說為什么會出現,后人還愿意接受?
諸多唐代以及后世的文人一再臨摹《蘭亭序》,當然是因為欣賞它,不僅是書法,也包括序文中文人士大夫更可能擁有的那種暮春時節的人生傷懷。但不無可能,還有其他不自覺的因素,或是一些臨摹者自覺了,卻有意自我隱藏,以及被后人隱藏或假裝遺忘的因素。唐太宗酷愛《蘭亭序》。[6]他在位22年間,當朝官員中,除歐陽詢受命手摹《蘭亭序》并刻石外,還有三位先后臨摹了《蘭亭序》。[7]這當然可能是他們的自覺追求。但太宗去世后,就不再有其他唐人臨摹或有臨摹品傳世了。這就令我沒法不想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而且,李世民很杰出,各位朝臣完全可能覺得配合或迎合一下,也不丟人。
最強硬的現實是,諸如此類非藝術的包括對金錢的追求,與任何作品包括臨摹品的藝術價值無關。毛澤東手書諸如“向雷鋒同志學習”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顯然主要基于政治考量,而非藝術考量。新中國藝術家創作的芭蕾舞劇中,《紅色娘子軍》的藝術水準遠高于任何其他舞劇創作。巴爾扎克寫小說是為了償還巨額債務。法律人更有理由,也應當“論跡不論心”,不過分看重創作者或臨摹者的主觀追求或意圖,只看或更重視他們欣賞和崇拜、臨摹或創作的社會功能和效果/成就。很不幸,我的職業關注促成了我的學術視角:此類文字書寫,包括各種臨摹,在當時或此后很長時期,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和效果并非藝術的,而是社會的和制度的。這就是為什么要保障和促進“書同文”,即便所有書寫的個體心中從未閃過這個念頭。但這其實是人類社會常有的現象,而非追求的后果,也就是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效果。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劇照
(圖片來源:“武漢琴臺大劇院”搜狐號)
作為國家治理的核心措施之一的“書同文”,始于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此前殷周兩代并無這一明確追求,只是由于自然壟斷,實際上是“書同文”的。這首先是因為在農耕熟人社區,如費孝通所言,“文字是多余的”。[8]文字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跨時空交流重要信息,因此更多與政治治理有關。文字的創造和使用,最初就是要記錄朝廷認定的那些大事,盡管殷商時常常“卜于帝”,夾雜了不少“怪力亂神”。中國早期的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鑄于青銅器,殷商時有極少數石刻文字,東周之后,石刻文字逐漸增多,“書寫”不僅艱難,有些還極為奢侈,只能是政府行為,屬于自然壟斷。郭沫若和陳夢家的詳盡研究都指出,兩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或“鐘鼎文”,無分南北東西,在農耕中國各地大體一致。[9]
春秋戰國時文化下移,文字從王室向各地擴散,在使用中形成流變和分歧。郭沫若就發現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書、簡書的民間文字,大有區域性的不同。[10]重要變量之一是書寫工具和材料變了。眾多證據表明,戰國時已出現書寫更便捷的毛筆;[11]竹簡或木片作為書寫材料,容易獲得,數量眾多,且成本低廉。這大大便利了中原各國(也即中國各地)的公務和私人文字交流,以及閱讀和知識傳承,并通過師承講學,形成了諸子百家。各地、各家、各派政治精英的思想,相互論爭,相互吸收,“不打不成交”,從中華文明的整體視角看,其實是一種整合。最強有力的證據就是留傳至今的諸子百家之言,基于同一套表意文字,完整折射出當時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光譜。
- 原標題:蘇力丨書法:“書同文”的社會機制——制度功能和譜系的猜想與審視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周子怡 
-
“天時、地利、人和”,《這就是中國》越講越精彩
2023-09-19 11:30 這就是中國 -
歐美藝人回歸中國演出市場!西城男孩上海震撼開唱
2023-09-10 11:47 -
守正創新,東方衛視持續探索融合發展新業態
2023-09-09 18:17 -
博物館非館方講解亂象調查:講解員講了一路野史
2023-08-02 07:31 -
白玉蘭獎最佳男女主角公布
2023-06-23 22:20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不學習,關著門去講東方故事,挺要命的”
2023-06-23 17:27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被問“配音表演”現象,段奕宏的回答亮了
2023-06-22 14:36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奈飛拍不出《三體》內核,但肯砸錢講中國故事挺好”
2023-06-20 19:06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剛剛,奈飛版《三體》發布首個預告
2023-06-18 16:58 -
“香港人工很貴,超支超期就完蛋了,但是在內地…”
2023-06-17 17:46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舒淇是第一人選,不希望拍部女性電影去煽動性別對立”
2023-06-15 21:55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中國文博界泰斗孫機辭世,享年94歲
2023-06-15 12:35 考古 -
“我原以為電影都是好萊塢式的,后來發現…”
2023-06-14 16:14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為何沒人看中文的?我們不應只追求內地幾十億票房”
2023-06-11 14:06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上海國際電影節科幻電影周官方宣傳片發布
2023-06-10 13:47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變革時代如何迎來幸福曙光?曹慰德:中國在走一條幸福的路
2023-06-07 14:06 -
數字賦能,全民共享!靜安數字素養科普進校園!
2023-06-03 15:56 上海觀察 -
上海國際電影節發布國際短片展映片單
2023-06-02 23:01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上海國際電影節引發海外行業媒體關注
2023-05-26 15:15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
白玉蘭獎入圍名單公布,《三體》《這就是中國》等在列
2023-05-26 10:45 2023上海電影電視節
相關推薦 -
直接安排10萬億元! 評論 70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評論 118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評論 120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評論 138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評論 138最新聞 Hot
-
看完這部紀錄片,網友吵起來了
-
“特朗普回歸,這個領域又讓中國贏一局”
-
“特朗普贏了,他們要回家了”
-
“從中國懷里拉走”?
-
美國農民@特朗普:又我挨中國揍?
-
法國外長到訪前,以色列在“法國領地”扣押兩名法國憲兵
-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若特朗普...
-
德高官焦慮:若特朗普從烏克蘭抽身,中國就贏了
-
“特朗普真男人”“快速停火就是自殺”,他倆同時發聲
-
普京:有些人嘴上承認“一中”,身體卻不老實
-
民主黨拋棄了工人階級?白宮回應桑德斯
-
印度政府智庫:這個中國“圈子”,咱還是得加入
-
“特朗普2.0”將至,日本很揪心
-
他押注特朗普勝,將贏下近5000萬美元,竟有訣竅?
-
“助我勝選”,特朗普任命她為首位女性白宮幕僚長
-
遭外資創紀錄拋售近110億美元,印度股市大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