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學者
-
馬斯克的“瓜”,該從哪個角度吃?
從喬布斯開始,過去由好萊塢電影當中的英雄人物所承擔的美式“樣板戲”的意識形態職能,一部分已經轉移到硅谷——科技巨頭逐步開始扮演新的“美國英雄”,展示“美國精神”。無論是傳統的好萊塢影視,還是影視新勢力,都在不斷地給他們背書。[全文]
-
“飯圈”為何難治?背后是新的人口結構、新的明星制度以及新的利益結構
以“飯圈”為表征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種種亂象,絕不僅僅是文娛領域的偶發、孤立和局部現象,在人口出生率低迷、經濟增長放緩、全球保守主義思潮此起彼伏、世界貿易競爭和局部沖突不斷加劇等大時代背景下,還將有著更為長遠的社會、歷史影響。[全文]
-
沒有重口味、擦邊球,中國長視頻為何依然能出海?
奈飛在“走出去”的過程當中,確實利用了他們平臺的優勢。被我們的主流文化、主流媒介所忽視的一點,就是它是一直在用一種打大尺度、重口味擦邊球的方式來完成它走出去過程當中的本地化。[全文]
-
誰在刻意挑起中韓網友罵戰?
VANK這些反華NGO之所以能將我國網民的一些合理表達和訴求,扣上網絡暴力等污名化的帽子的原因,就是利用了我們一些年輕人的激烈情緒,盡管是顯而易見的斷章取義,但國外大多數網民是沒那么了解中國的,他們沒有能力區分哪些是真實狀況、哪些是別有用心。[全文]
-
既想賺中國的錢,又老和中國“過不去”,韓流圖什么?
在涉及中國主權、內政等重大問題上,一些韓國藝人非常不光彩地攪和在其中。這里非常有必要提醒韓國娛樂界,不要踩紅線。如果韓流懂得尊重中國人民的情感,自然會在中國收獲較好的市場回報和文化影響力,但要是總侵犯中國人民的情感,那結果顯而易見。 [全文]
-
“臺毒”“港毒”從這些角落滲入,我們準備好了嗎?
如果打開一個澳門青少年的手機,下載使用的應用程序或其國際版本,與內地青少年高度接近。除了最常見的網絡游戲,一些澳門青少年還會在內地視頻網站上看網劇、網綜,追內地明星。相反,大多數香港青少年手機上則多是美英的應用程序,連香港本地的都很少用,更別說內地的游戲、網劇、網綜了。 [全文]
-
《后浪》爭議背后:你開不開心,平臺會在意嗎?
我個人覺得《后浪》并不是一個需要或者說必須要承載那么多意義的東西,它實際上只是B站在五四青年節的節點,進行的一次商業PR。就內容來說,《后浪》呈現的就是一代年輕人所享受到的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媒介迭代效應的時代紅利。[全文]
-
中年男人的怕和愛,怎么就成了男頻爽劇的新風口?
這段40年前的呼喊,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熟悉的溫度,并沒有因為40年的時間差距而讓我們感到陌生,人到中年的余歡水仍面臨著“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困境。其中的各種心酸、各種肝火,大家也大都能感同身受,所以各個年齡段看了之后都很容易形成情感共鳴。[全文]
-
當李氏朝鮮遇上“喪尸”:越是韓國的,越是世界的?
綜合各方面因素,《王國》是那種比較周全的典型。《王國》作為一個喪尸題材和歷史題材結合的劇集,其實很好地調和了在不同受眾群體間的文化隔膜,既考慮到了亞洲市場,又兼顧了北美市場。對于亞洲市場來說,喪尸題材在韓國影視圈也早有試驗,不算突兀。[全文]
-
追個星怎么就追成了“互黑互撕”的“宮斗”?
由于飯圈內部復雜的運作邏輯、規則,在團粉中,還經常會有成員粉絲“互黑互撕”的現象。實際上這種“互黑互撕”的“宮斗”,也是特定粉絲群體心智不成熟和價值觀偏差的一個具體表現,資本在這其中同樣起到了非常不光彩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全文]
-
《寄生蟲》摘得奧斯卡,韓國電影真成“亞洲之光”了?
在韓國政壇的角逐中,太過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任何一派能長期站穩腳跟,這是韓國和其他國家相比很特別的一點,哪怕在日本也沒有這種情況。所以,許多韓國現實題材電影的現實性和現實感,也只有在這個背景下才有產生的可能。[全文]
-
疫情背景下,互聯網會借勢革院線的命嗎?
《囧媽》這種線上投放的模式是否有進一步復制、推廣的可能性呢?恐怕很難,因為行業內的實際狀況,遠還沒有發展到這樣的周期。視頻網站這些互聯網平臺和實體院線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他們其實都面臨著共同的結構性問題。[全文]
-
2020,韓流在中國要回暖了?
最近中國粉絲送禮物到韓國軍隊,我們應該反思這一類粉絲應援的社會影響,但確實不要過于道德綁架。針對這件事,還是要因勢利導。小孩子不懂事,你告訴他們就行了,下次他們就知道了。[全文]
-
“模范”香港是怎么被瓦解的?
在《寒戰》系列、《赤道》、《東方華爾街》等徹底打破了冷戰和后冷戰年代,香港作為資本主義“櫥窗”,被人為精心布置的意識形態幻象之后,更為絕望的港片港劇,未嘗不是正在尋找一個全新的起點?[全文]
-
當暴徒戴上“小丑”面具,我們該警惕什么?
在今天,我們絕不能忽視美國輸出“反英雄”類型的意識形態考量。在這里,并不是說諸如《小丑》的電影生產在主觀上就一定有這樣的目的,但是在好萊塢電影的生產、傳播機制下,就一定會有這樣的客觀效果,這也正是美國文化產業體系、機制成熟的地方。[全文]
-
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亞文化也可以很“主旋律”
近十年來,尤其是在我國,亞文化愈發地呈現出主流化、商業化的特征。亞文化所標榜的“探索精神”、“小眾品格”,已被文化資本、大眾文化所一再調用。亞文化“亞”的特性開始消失。對主流價值、傳統文化的擁抱,就是亞文化主流化的具體表現。[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