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純觀察者網軍事觀察員
-
韓國最精銳特種部隊,經歷了怎樣一場“鬧劇”?
這些韓國陸軍司令部手中最精銳部隊的特戰成員,在夜幕下裝備精良,殺氣騰騰,但有一個關鍵問題是,就一次“政變”而言,他們來的有點晚了。[全文]
-
一周軍評:俄烏沖突會有第2000天嗎?
在媒體狂歡過后,我們發現俄烏局勢的惡化程度更多體現在象征意義上:烏克蘭或許可以利用手頭的美制導彈轟炸俄羅斯本土,但其ATACMS數量已不足50枚。俄方盡管修改了核政策,但其示威射擊也更多是對歐進行核威懾。在如此動蕩的今天,任何降低核門檻的行為都是不負責任的。[全文]
-
我在珠海航展摸了摸蘇-57,聽俄方這樣評價它
在本次珠海航展,這架來自伊爾庫茲克的飛機第一次將它的兩種彈艙曝光在中國觀眾面前,十分大方,也是對蘇-57質疑者的一次“總清算”;證明蘇-57的彈艙不是“虛張聲勢”,而是一種基于未來空中平臺作戰形態的精妙設計。[全文]
-
一周軍評:封鎖臺灣是不是一個可選項?
“登陸”不代表徹底解決問題,“封鎖”也不代表軍事沖突會必然滑坡到新一次橫跨太平洋的熱核武沖突當中,而極有可能是一種推進我方優勢的手段。我們目前做的一切準備,無論是軍事還是別的方面,都是為避免重蹈俄烏沖突式的“意料之外”的戰爭。[全文]
-
“首次將‘封鎖臺灣’的選項擺在臺面上”
在“漢光”演習上,臺軍甚至將作戰時間縮短到5至7天,固執地認為只要“短期決戰”打的贏,就可以解決“軍事問題”,實現“以武拒統”。而在島內,一旦被問及長期作戰的可能性,臺軍和“臺獨”勢力高層往往會以“域外干涉”,“全球制裁”等大而化之的借口“搪塞”過去,久而久之也讓臺灣不少民眾相信即便臺海有戰事,戰事也會是短暫的,和自己“無關”,島內民眾即便面臨兵兇戰危的險境,臺灣民眾的生活也能“馬照跑舞照跳”。[全文]
-
一周軍評:透明度是核大國的特權
根據現行世界秩序的“慣例”,美俄英法的核載具發射都要互相通報,畢竟核透明是核大國的特權。無論不懷好意的外媒如何逼問白宮發言人“中方此次試驗是否針對美國”,美方只是“贊揚”中國“通報了”洲際彈道導彈發射這一事實,仿佛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和美國分庭抗禮的核大國一樣。[全文]
-
一周軍評:當美國打不贏“核實戰”……
如果美軍戰略部隊資源沒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以目前三大核項目的進度,到2030年代,其核載具規模幾乎等同于今天的美國。這是美國當下資源能做到的上限,如果在2010年,美國的可部署戰略武器儲量還勉強等于中俄之和;到2027年,最不樂觀的情況下美軍的核力量幾乎只有中俄之和的60%。[全文]
-
一周軍評:白頭火鳥耀東烏
當“正道世界”連用以換取寶貴的化肥與糧食的鴕鳥蛋都不讓人出口的時候,那主體人能做的,就是出口這些來自東方的釘子,在你搖搖欲墜的舊世界地基里頭砸出一個又一個坑洼。[全文]
-
我和俄烏前線士兵聊了聊:“勝利后你會做什么?”
烏克蘭士兵說,如果戰爭可以結束了,我可以去全世界旅行,然后參加國際賽事,然后找一個伴侶一起重建烏克蘭。我還想再去一趟中國,找到合作伙伴然后在烏克蘭搞點生意。而俄軍特種部隊的軍官說,我計劃去森林里散步,用假肢走進森林,享受大自然。我還想拜訪幾個國家,去中國看一看。[全文]
-
一周軍評:烏軍的F16,結局會是“豹2”還是“海馬斯”?
即便F-16是一款俄軍不容易對付的武器,但它首先是一種兵器。如果F-16被賦予了過高的、超越其軍事意義的期望和宣傳,那么“站得越高摔得越狠”這個道理依然適用于所有德不配位的兵器和軍隊。[全文]
-
一周軍評:美軍吹噓的臺海“無人地獄”,我們該如何應對
所謂的“地獄景象”,是說如果解放軍武力收復臺灣,美國將部署數千艘無人潛艇和無人機,騷擾和反制越過臺灣海峽的解放軍戰機、戰艦,拖延解放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為“全球動員”打下基礎,然后美國在“全球盟友”的支援下對中國展開全面反攻,并取得戰爭的勝利。[全文]
-
一周軍評:士兵齊唱《血液型》走過紅場,他們認為自己會勝利
戰爭的第三年是消耗戰。既然戰爭已經是兩大集團改變世界秩序的戰爭,那么不愿意投入對等資源的一方肯定會在付出鮮血和生命之后迎來失敗。北約認識到了這一點,不然布林肯、耶倫之輩也不會針對中俄之間的正常貿易大放厥詞。[全文]
-
站在流動的國土上,感受什么叫“百年之內,換了人間”
即便不懂軍事,他們也能意識到,當需要海軍出動時,他們的“第二故鄉”隨時都在枕戈待旦。[全文]
-
一周軍評:美軍計劃在亞太部署中導,能部署多少?
但隨著國際秩序的禮崩樂壞,我們也不要低估美軍“一步到位”進行“質變”的可能性,也就是突然部署“陸基核中導”,在西太平洋制造“古巴核危機”。這種情況是具備物質條件上的可能性的。[全文]
-
一周軍評: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轟20?
轟20早就有了超越其軍事意義的地位。這種地位可能來源于隱身轟炸機的圖騰效應。強敵軍事霸權的象征之一就是獨一無二的B-2隱身轟炸機。正走在復興之路上的我們在追求,某種圖騰意義時難逃形而上學的束縛,仿佛這類轟炸機就是開啟強盛大國的鑰匙。但武器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全文]
-
一周軍評:打下阿夫迪夫卡,證明俄軍學會進攻了嗎?
阿夫迪夫卡戰役集中了兩邊目前能拿出來的最好部隊,但結局卻以坐擁10年主場優勢的烏軍敗退而告終。正如《偉大衛國戰爭》在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中這樣描述蘇聯人的進步——“從1941到1943年蘇軍一直在學習如何在夏季發動進攻……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后,蘇軍已經學會了一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