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迪英歷史專業博士研究生
-
郵包炸彈案:共和黨怎么就咬定是民主黨干的?
美國在政治上非常有號召力、有影響的人物,能沒有顧忌地公開宣揚這種陰謀論,說明美國的黨派沖突和政治分裂,已經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即使出現大規模郵包炸彈事件這種罕見的恐怖主義活動,美國兩黨也不能放下歧見,來促進美國的政治和社會團結。[全文]
-
聯美制中?歐洲的目標是成為美國!
歐洲一體化和歐盟的發展,和美國在歐洲擴大經濟、政治影響的意圖,是有很大距離的。特別是冷戰結束后,美國歷屆政府對歐洲人走美國道路,并不是十分支持。歐洲大國領導人要走美國道路,特朗普要談“零關稅”,要談“美歐自貿區”,下一步會怎么樣?[全文]
-
選情告急!特朗普拿“貿易戰”當“救命稻草”
這種想用最小的代價交換利益,還要兩頭好處都想占,鋼絲上走平衡的手法,充分體現了特朗普“交易的藝術”風格。2016年“鐵銹州”勞工因為不信任兩黨建制派而把特朗普送進白宮。今天特朗普試圖復制這種策略,用貿易戰的姿態煽動“鐵銹州”勞工,用虛假希望換取選票,這種“交易的藝術”能再次得手嗎?[全文]
-
美國茶黨打“臺灣牌”,對中美關系威脅不可低估
由盧比奧提出、得到克魯茲支持的參議院版《臺灣旅行法案》更具有挑釁性,為美國親臺官員赴臺活動大開綠燈,為國會親臺議員向行政當局施加壓力提供了借口。這充分證明,茶黨不僅在美國國內政治中具有破壞性,在中美關系中同樣是危險的破壞性因素。[全文]
-
中美友好為何在美國“理直氣不壯”?
美國建制派對于這種對華不友好媒體輿論,并沒有去糾正,有時還縱容,甚至還予以迎合。結果,這種對華不友好媒體輿論影響被放大,不能不對美國國內政治造成沖擊,不僅影響到美國對華政策,也反過來動搖了美國建制派的政治地位。[全文]
-
美建制派:批中“帝國主義”非我本意,可寶寶說了不算啊
比較可能的是,在美國建制派的壓力下,特朗普需要向美國保守力量示好,來平衡建制派的壓力;還有一種可能是,特朗普缺乏政治經驗,對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都了解不足,因此容易被保守集團影響,這從特朗普在競選期間的很多出格言論,以及當選后很多冒失的舉動,可以窺測一二。[全文]
-
特朗普首發國情咨文,這次僅提中國一次……
特朗普在首次國情咨文中,大幅從一年前的對華強硬立場后退,僅一處提及中國。這預示著經過一段徘徊時期后,美國對華政策重新回到中美合作的軌道上。[全文]
-
特朗普“推特外交”劍指北京還是華盛頓?
特朗普是包裝成“野蠻人”才闖進白宮的,他反對建制派的國內政策,也反對其主導的美國對外政策和全球化。特朗普不信任既有的國務院、國安會的專業團隊,他要把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里,必要時不惜通過社交媒體直接煽動民意,將建制派留下的政策和團隊全盤推倒重來。[全文]
-
TPP擱淺,中國成最大贏家?美媒這么說還真不習慣
TPP立足于地緣政治的謀劃,在經濟上缺乏可行性,其擱淺乃至失敗并不太令人意外。但是,如果TPP擱淺成為誘因,在美國國內刺激起貿易保護主義乃至孤立主義,進而引發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倒退,中國和世界經濟將面臨極大挑戰。[全文]
-
下一任美國總統,未必支持TPP
在美國,由于擔心TPP拉高失業率、壓低工資水平,工薪階層堅決反對TPP。既然TPP在美國民眾中不受待見,民主黨的桑德斯和共和黨的特朗普,目前都樂意借抨擊TPP,好為大選加分;至于更主流的希拉里、克魯茲,也逐漸表態不支持TPP。[全文]
-
讓馬英九委曲求全的白衫軍
“白衫軍”因洪仲丘案而起,與此前島內淪為政治造勢的社運迥然不同。借助社交媒體的普及,基于年輕世代的“公民聯盟”正登上島內的社運和政治舞臺。島內的中等階層是社交媒體主要的使用者,也是當下臺灣發展困境的代價承擔者。盡管馬英九政府竭力放低姿態、委曲求全,也不能平息他們的憤怒,不免有抱薪救火之感。[全文]
-
托克維爾的糾結
托克維爾無疑很贊賞美國的民主,但他懷疑這種體制在法國的未來。在現實的政治立場上,托克維爾更趨于保守,寧愿堅守一種能保證政治穩定和自由的立憲君主制。《舊制度與大革命》并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滲透著他對自己親歷的革命與復辟的思考,反映了這批自由主義者在當時的內心糾結。[全文]
-
轉基因不能承受的政治之重
二審結束時,包括烏有之鄉網友的幾十名支持者在現場高喊口號鼓勵郭成林,而郭成林向主審法官說的是:“您的投票將載入歷史的史冊!”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