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
-
中美脫鉤?美國商界第一個不答應
特朗普想通過貿易戰把美國的企業都逼回去,讓他們在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特朗普也想把中美貿易的不平衡降下來。但是,美國商界的想法不同,他們認為要跟中國做生意,要到中國生產,因為中國的市場很大。[全文]
-
中美新出路在哪?全球37位學者提出“四個籃子”框架
中國作為這樣一個大國,我們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可能帶給別人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轉變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不能再停留于簡單的國際規則的適應者和國際體系的跟隨者,而必須逐步成為規則制訂的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全文]
-
分土地有多重要?看看國際比較的結果
我們做經濟學研究會做所謂的跨國回歸分析,就是把國家的數據放在一起,看哪些因素是決定一個國家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中有一個因素是甭管你做什么樣的回歸分析,它都是非常顯著的,就是土地分配的平均程度,如果起始的時候土地分配比較平均,那么未來的經濟增長速度就快。[全文]
-
老齡化缺勞動力?搶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就行
本來我們擔心老齡化會影響我們國家的勞動力供給,現在看來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因為AI和自動化的采用,在未來的30年里頭,根據我們的計算,它可以替代1.8億的勞動力,這個超過我們勞動力的下降率。[全文]
-
?經濟學家談到中國成功,很少有人提中共的作用
過去四十年中國經濟的成長是無與倫比的,要理解這個成長就離不開理解中國共產黨。我是一個經濟學家,經濟學家談到中國的成功,很少有人會去談中國共產黨的作用。但我覺得,如果不談中國共產黨,想理解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增長幾乎是不太可能的。[全文]
-
老百姓會和周圍人比較,政府怎么做才能滿足?
政府說:“我為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人民還不支持我嗎?”但人民、百姓未必這樣認為,而是說:“周圍人比我得到的更多”。如果黨和政府只講,因為我幫老百姓做了啥,就應該得到支持,老百姓會認為做得還不夠,甚至默認應該這么做,導致黨和政府的負擔會越來越重。[全文]
-
貿易摩擦讓特朗普著急,但科技競爭是長期的
特朗普很有意思,找了個鷹派領頭談判。他的算盤是,貿易協定是要談成的,但萊特希澤是個好的談判者,他會對中國更加強硬,會要的更多。我覺得雙方都是想談成,談成對國內經濟也好。如果今年中美貿易談判能夠順利簽署,中國經濟增長率還可以再達到7%。[全文]
-
國企改革要搞淡馬錫模式?可能會有隱憂
中央層面,人大審核債務已經形成機制。今年,中央政府的預算赤字率為2.8%,規定不能超過GDP的3%,總理就不敢超越。不但不敢超越,而且赤字率從去年的2.5%增長到今年的2.8%,總理還需要花費很大力氣和全國人大去商量。中央政府可以做到的事情,為何地方政府就做不到?[全文]
-
組織部如何選拔官員?我們研究了1994年至2017年間的數據
我們認為,一個“失語”的話語體系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的學術理論界需要在中國問題和中國模式上發出聲音,構建具有理論自信的新敘事。這種新的理論話語,需要以中國問題的主體性為首要原則,同時,又不回避西方主流理論的概念和話語,而是積極進入其中,發展與之對話和辯論的“交互理性”。[全文]
-
中性政府推行有偏政策,為什么說這并不矛盾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搞了四個經濟特區,政策是不是有偏?偏大了。相對其他地區,特區的經濟政策好得不得了。這就是通過“有偏的政策”帶動特區和周邊地區先發展起來,進而帶動全國發展。只有中性的政府才能采取有偏的政策,因為它是中性的,而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全文]
-
降杠桿是對的,但不能過猛
雖然我們知道地方政府不該到“影子銀行”去融資,但現實情況擺在這里,不去這里融資沒錢用。如今,資管新政“一刀切下來”,“影子銀行”基本全部停掉了,銀行的表外業務全部回歸到表內。這時候即便銀行再有錢,也流不到需要錢的企業。 [全文]
-
制造業對周期敏感,經濟收縮時刺激不可或缺
有種觀點其實不可取,要用信貸的收緊和利率的提高,來倒逼民營企業放棄原來的粗放經營模式,進行技術的轉型升級。但真實的情況是,信貸收緊之后,民企不但沒有機會轉型升級,反而有生存之憂,這是當下金融體制的某些現實所決定的。[全文]
-
第二個百年目標可期 只要實際人均GDP每年增長3.64%
國際上關于高收入的定義存在爭議,但一般以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45%為界限。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2015年的人均GDP是美國的25.7%,要保證到2049年達到美國的45%,2016-2049年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必須超過美國的1.64個百分點。[全文]
-
見識了中國經濟奇跡,世界能學到什么?
為什么中國經濟能夠創造連續30多年高速發展的奇跡?為什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對其他國家具有借鑒意義,可以成為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一面鏡子。[全文]
-
中國經濟回升 下一個7年繁榮可期
一季度,中國經濟出現了2015年中期以來最好的局面。其實此次經濟回暖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因而一季度的6.9%的增速,并未出乎很多人預料。不過,這樣的經濟回升,能維持多久?會繼續盤旋向上,還是曇花一現?[全文]
-
搞農業供給側改革,就得拋棄“小農經濟”嗎
在現代社會,小農經濟常常背有“惡名”,一般認為它阻礙了工業化進程。但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跟歐美動輒幾百英畝的大農場有天壤之別。中國的小農經濟催生了大量有經濟頭腦、有管理才能、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才;而且降低了工業化的成本。[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