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
當今這個情況,誰敢說世界大戰已成歷史?
當人們說世界大戰的時候,需要考量的并非是戰爭是否有可能,而是戰爭的形式問題。余下的問題便是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會在哪里的問題了,中東、歐洲還是亞太?[全文]
-
中國對美國總統候選人有選擇偏好嗎?
今天世界所面臨的所有關鍵問題,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經濟貿易,中美兩國都很難獨善其身。也正因為這樣,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問:在兩位總統候選人之間,中國應該選擇誰?[全文]
-
黃愷、鄭永年等 | 萬字圓桌實錄:中國不能錯過人工智能時代
-
如何避免中美南海問題重演“美蘇模式”?
中國人講究陰陽相生相克,中國文明自古便有對水的崇拜,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于道。我們有長期主義的智慧。在中美博弈棋局之中,破局關鍵就在于我們能否從中國文明中汲取智慧,構建一套更具開放性包容性的自己的戰略,不受美國思維掣肘。[全文]
-
中國要想未來打贏對美輿論戰,需先穩住這一小部分人
因此,整個西方民間形成了一個希望了解真實的中國,也具備客觀認知中國能力的高端基礎人群。這個群體雖然在絕對數量上不占總人群的多數,但是他們的社會影響力卻不可小覷。[全文]
-
破解美國的“圍堵中國”,最好的武器是“單邊開放”
為應對美國搞脫鉤、“卡脖子”,我們發展替代戰略,很多企業很開心,覺得我們有機會了,外資走了,我們就可以替代了。我是覺得我們不要這樣狹隘地想,替代戰略拉美搞了幾十年最后都是徹底失敗的,成功的嘗試都是出口導向的,比方說亞洲“四小龍”。[全文]
-
向西方普通人介紹“另一種制度選擇”,情緒化辯論不可取
雖然中國在發展領域成就巨大,實踐經驗異常豐富,但缺少概念和理論。如果僅僅停留在口號和意識形態上,不能把中國實踐提升為一整套為西方所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和理論,那么很難在國際社會產生軟實力。[全文]
-
這一點,是保障“下一個中國在中國”最有效的方法
我們現在的人才觀其實有很多的錯誤導向,比如一定要有個兩院院士、一定要有一個帽子。馬斯克、喬布斯有任何的帽子嗎?我們現在的人才幾乎是用政策的方式,由公務員官僚機構來定義的人才,但在美國,只要是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就是人才。[全文]
-
基辛格確實“有話要說”
基辛格說,他擔心中美關系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下去,有可能5-10年就會滑向戰爭。我們當然不這么認為,但是從歐洲經驗、西方經驗出發就是如此,所謂“修昔底德陷阱”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必然發生沖突。[全文]
-
如何構建基于中國經驗之上的中國政治經濟學?
我們如果不能建立起基于中國實踐經驗之上的中國經濟學,那么我們還會繼續無力去解釋我們的經濟現象、診斷我們的經濟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我們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具有非常大的迫切性。[全文]
-
如何重新思考中美關系和國家統一問題
如果美國要以“切香腸”的方式促成臺灣的獨立,那么我們更要以“切香腸”的方法促進國家統一。[全文]
-
世界亂了,中國怎么辦?
一方面好的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另一方面壞的國際公共品急劇增多,導致了全球危機越來越深重。那么,中國怎么辦?[全文]
-
“俄烏沖突后,中國要和贏家美國站在一起”?
盡管美國一直在烏克蘭戰爭發生后用各種手段制裁俄羅斯,但美國從來沒有忘記臺灣。針對俄烏戰爭,美國的基本判斷是,俄羅斯只是一個麻煩制造者,真正的主要競爭者、主要的敵人是中國。美國的大戰略不會改變。[全文]
-
俄美積怨爆發,地緣政治的天秤會再次傾向中國?
烏克蘭戰爭讓美西方再次認為他們的主要威脅來自普京和俄羅斯,而非冷戰結束之后他們一直指稱的中國。[全文]
-
西方民主危機明明來自內部,和中俄有什么關系?
西方一直在說地緣政治是他們提出來的,而所謂的地緣政治,說難聽點就是地域歧視。這點其實也反映了西方自近代以來根深蒂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或者說種族偏見,只不過現在因為政治正確,這種話不能明說,實際上他們還是在進行的。[全文]
-
依托國內大循環統一規則,中國市場才能擺脫大而不強
亞洲在過去這幾十年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是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但是我們也別忘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亞洲是全世界最和平的地區,亞洲國家之間有矛盾,但從來沒有發生過大的沖突。這個背后的支撐是什么?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大家都愿意遵守規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