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文·庫珀,艾瑪·阿什福德:對美國來說,多極化比兩極更危險
最后更新: 2024-01-15 09:18:1304. 應對不平衡的多極化
(一)“兩極”戰略思維的潛在風險
上文對數據的研究表明,不同于流行敘事將中國崛起描述為新的兩極競爭發端,事實是世界正進入一個不平衡的多極格局,這也表明日本、英國、德國、印度、土耳其和法國等次等大國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美國無法一手創造多極或者單極格局,但在這種不平衡的多極格局之中,它既可以強調或強化推動國際體系向多極化發展的因素,也可以選擇推動具有兩極性質的中美競爭。盡管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特別是經濟實力差距正在縮小,但美國當前的戰略既傾向于與中國公開競爭,又抵制世界的多極化。在實踐層面,華盛頓正通過維持一種聯盟模式來壓制中等強國盟友的能力和影響力:在這一模式下,美國為這些國家提供安全保證,而它們自身大多也無意發展自己的能力。事實上這種行為表示華盛頓傾向于兩極競爭,而這并不是一個有利于構建多極世界的策略。
拜登政府應對全球力量平衡變化的方針很明確,也即通過建立反華聯盟、強調與歐洲和亞洲盟友進行更密切的軍事和技術合作來增強美國的影響力,以及試圖建立一個全球民主國家(或者說至少是“志同道合”的國家)集團來反對威權修正主義。正如2022年《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寫道:“我們需要大幅提高合作水平。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在于認識到我們的包容性聯盟的核心是那些與我們有著最多共同利益的合作伙伴。我們戰略的基礎,是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的基于條約構建的聯盟。”上述手段與經濟方面遏制中國的手段相結合,阻止中國進入主要全球市場并限制先進技術的轉讓,同時通過增強“盟友支持”(ally-shoring)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簡而言之,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美國計劃重演冷戰劇本,并傾向于與中國進行全球范圍的兩極競爭。它試圖遏制中國的崛起,并希望盟友和伙伴的力量能夠彌補美國實力的相對下滑。
這是頗為麻煩的策略:中國不是像蘇聯一樣經濟獨立的國家。除少數消費品的貿易外,蘇聯基本上與全球市場相隔絕。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關鍵樞紐,并且輻射各個地區,連接起各個國家。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在世界許多地區不僅受到歡迎,而且可能對這些地區不可或缺,其中就包括美國在歐洲和亞洲最親密的一些盟友。更糟的是,“集團戰略”仍然依賴美國的硬實力,以及處于硬實力核心的軍事力量。這實際上削弱了美國的盟友消解中國力量的能力:這種戰略將所有問題都與中國問題聯系起來,但沒有在同時分清輕重緩急。它可能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以中國問題為中心,進而使得政策制定者更難以處理某些更為重要的雙邊或地區利益。
更進一步而言,美國的這種兩極策略可能引發的最大問題在于它將迫使世界各國選邊站隊。正如《外交事務》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所言:“各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超級大國的競爭中,他們將被要求從二者中擇其一。”盡管這一論點在真正的兩極體系中可能是合理的,但在多極格局中卻不太可能奏效。事實上,當前的一個顯著事實是小國并沒有按照拜登政府期望的方式選邊站隊,而且與之相反,它們已經表明自己有能力選擇性接觸外部伙伴,并且和多方結盟。凱利·格里科(Kelly Grieco)和詹妮弗·卡瓦納(Jennifer Kavanagh)將這一現象定義為:“非中立,而是為了同時與多個大國建立友好關系而做出的積極決定,并與自身在特定問題上的安全和經濟利益最為契合的伙伴進行最密切的合作。”迄今為止,拜登政府在亞洲組建集團,或者在形式上撮合其歐洲盟友與亞洲伙伴的嘗試,大多只產生了象征性的、而非實際的結果。
上述這種手法和它內在缺點的最鮮明例子就是拜登政府的“民主峰會”:兩屆峰會召集了100多個國家,并嘗試在這些定義不甚嚴謹的“民主國家”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系。一些被排除在峰會之外的國家認為受到了美國的輕視,因而弱化了它們與美國的關系。而由于“民主”本身的定義寬泛到與會者都無法達成一致的地步,因此各國被迫制定共同政策并與缺乏共同利益的國家合作。相應地,“民主峰會”收效甚微,大部分成果不過是含糊的行動口號。
拜登政府還尋求建立一個在關鍵供應鏈方面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經濟集團,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呼吁在與中國的經濟關系上實現“去風險和多元化”的呼聲最明確地支持了這一點。拜登政府及其盟友提出了“友岸外包”(ally-shoring)的概念,以此作為減少中國在重大戰略性供應鏈中作用的一種方式。然而,這項努力目前的實際成功較為有限。舉例而言,盡管荷蘭已在高端半導體出口方面對中國實行了初步限制,但其外貿與發展合作大臣表示“荷蘭不會照搬美國的出口限制措施。”歐洲的其他政策制定者則明確表示,如果沒有與中國的持續貿易,那么歐洲的能源轉型就不可能實現。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仍然從與中國的貿易中獲得巨大利益,這使得巴西等國對美國在經濟上遏制中國的努力產生抵制。中國可以為別國提供的經濟利益,使美國不可能組建一個擁有統一經濟政策的大型國家集團來有效遏制中國。
這種兩極戰略的成本也很高。事實上,它對搭便車行為的鼓勵已經遠遠超出了多極體系中必要的程度。以日本為例,多任日本首相都試圖進一步加強日美間的安全協議,并且大幅增加國防開支:根據預計,日本的軍事預算到2027年將位居世界第三。但日本仍然面臨著嚴重的國防能力短板。分析人士預測,“即使日本加大國防投入,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防務負擔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然很難減輕。”而隨著美國尋求通過擴大伙伴關系,例如在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之間建立三邊安全條約(AUKUS),以對抗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能力,搭便車問題可能會在亞洲加劇,就像多年來美國在歐洲大陸的不斷升級的安全投入一樣。
鑒于拜登政府試圖在日益多極化的世界中推行兩極戰略,這些問題是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多數美國的伙伴仍愿意在各個領域與中國合作,并且當與接觸中國帶來的機遇大于遵守美國要求帶來的成本時,這些國家愿意抵制美國的壓力。即使在兩極世界中,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建立一個由經濟發達的民主國家組成的強大聯盟來對抗中國和俄羅斯也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在國際體系日益多極的現在,這很可能演變成一場失敗的賭博。
(二)積極應對多極格局
相比之下,迎接世界的多極化進程,并試圖基于這一現實制定一套戰略能夠為美國帶來明顯的好處。首要的一點在于擁抱多極世界,而不是僅僅關注與中國的兩極競爭,這將會降低大國間戰爭爆發的風險,盡管其代價可能是低風險沖突的增加。然而,由于大國戰爭可能在未來升級為核戰爭,因此它構成了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威脅。因此,防止大國戰爭應該成為美國外交政策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多極戰略并非一種完全圍繞遏制中國而制定的戰略,但它也將確保美國能夠應對未來可能的自身實力下滑或中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帶來的風險。相較于當前的政策路線,美國的戰略應側重于如何利用多極格局為自己謀取利益,并承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策略,也即完全由美國的軍事力量來監視、管理世界所有主要地區的方針構成了重大風險。國際范圍內,特別是亞洲和歐洲內強力參與者的出現,為美國的實力提供了后盾。這些國家可能并不完全認同美國的目標,但它們對中國進一步擴張影響力的反對立場,使得后者即使在美國衰弱的情況下也不太可能主導全球事務。反之亦然,擁抱多極格局有助于美國更好應對中國實力衰減的未來。通過保持靈活性、增加合作伙伴,上述的路線可以幫助美國為未來可能出現的一系列挑戰做好準備。
本篇評估的作者提出了如下三項核心政策,它們將成為一套更加適應多極世界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接受并鼓勵分擔負擔
就事實而言,多數能夠極大改變軍事力量發展趨勢的因素不太可能受經濟或人口等因素影響,而是更多地受國家選擇的驅動。簡單來說,經濟表現方面的巨大差異并不會等價于軍力差異,但歐元區經濟危機后歐洲的狀況為例,經濟上的逐漸增長或衰退可能產生更大影響。相較于他們自己的經濟規模,美國盟友的軍事實力仍然嚴重不足。相應地,這些國家國防開支的增加將會比美國進一步擴大軍事覆蓋對改變軍力平衡起到更大作用。舉例而言,如果美國的歐洲盟友在俄烏沖突之后選擇大幅增加軍費開支,特別是像波蘭這樣的東歐國家的軍費開支最終超過其西歐鄰國的話,那么歐洲內部的權力分配可能會發生變化,歐洲的整體軍事能力水平也會大幅上升。在亞洲,增加軍費開支的趨勢已經在日本出現。
如果美國的部分盟友或伙伴愿意的話,它們完全可以發展更高水平的軍事能力。如今,英國、法國和德國都擁有一定程度的全球部署能力。蒙泰羅(Monteiro)使用“大國”(major powers)一詞指稱那些不具備全球部署能力,但仍然有能力抵抗其他國家,并對外部干涉者或其所在地區的其他國家造成嚴重傷害的國家。
在沒有外部干預的情況下,這些次等大國扮演著傳統大國的角色:只要有機會,它們就在自己的地區內競爭。盡管這些國家在全球實力中所占的份額不斷增加,但他們主要通過經濟發展提升自身地位,同時,他們在軍力上的進展卻相對有限。舉例而言,美國大多數的亞洲和歐洲盟友都擁有發展更高軍事實力的經濟、人口或技術基礎,但它們都沒有向軍隊投入大量資源,也沒有維持大規模的武裝部隊,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美國對它們的安全保證。這一事實也意味著這些國家在軍力方面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將其經濟實力轉化為硬軍事能力,進而使國際體系更接近真正的多極化。美國的決策者應當促進盟國加強軍力建設,從而建立一個即使美國減少軍事投入也不至于危及安全的體系。
2. 促進經濟開放
近年來,美國已經過于依賴負面經濟手段的運用,特別是使用經濟脅迫工具(即制裁、出口管制、關稅)來實現其外交政策目標。這些手段會產生大量連帶傷害,其效果更會逐漸變差,甚至可能削弱美元在未來幾十年內世界性儲備貨幣的地位。同時,美國政府對“友岸外包”等理念的強調將導致全球經濟相互聯系減弱、各地區更加分散和貧困加劇。這種負面效應與制裁和出口管制造成的損害合到一處,迫使各國降低風險并實現嘗試實現經濟多元化、減弱美國影響。因此,決策者應該制定一套新的經濟議程,以促進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盡管這并不是要回到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那種轟轟烈烈的全球化趨勢,但美國進一步開放貿易既有助于向發展中國家表達善意,又可以通過經濟關系的多樣性增強全球供應鏈的韌性。
自由貿易協定(FTA)是促進經濟開放的一項有效工具,它應與較低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舉措結合使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對該國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貿易條件造成了重大挫折。TPP 最初的11個參與者(其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的15.6%)后來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達成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拜登政府提出的印太經濟繁榮框架(IPEF)遠沒有那么雄心勃勃,而且因為美國國內的政治動蕩,以及對于降低關稅、削弱貿易壁壘等目標的懷疑立場而受到制約。盡管如此,依舊有許多印太國家熱衷于 IPEF,并似乎希望該框架能夠導向更大范圍內的貿易協定。亞洲國家與中國商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強烈意愿,也凸顯了該地區對降低貿易壁壘、實現更加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的強烈需求。
在這一領域,美國國內政治可能成為一項障礙,因為兩黨不約而同轉向經濟保護主義可能使強調針鋒相對、開展對抗的經濟孤立主義長期化。作為拜登政府的兩項重大立法勝利,《芯片法案》(Creating Helpful Incentives to Produce Semiconductors, CHIPS)和《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都包括了對特定行業的保護主義政策,因而引發了美國盟友的反應。其中,韓國出于對美國巨額補貼會動搖其經濟基石的擔憂通過了自己的“芯片法案”,而《通脹削減法案》則導致美國和歐盟就綠色能源供應鏈進行了累月的爭論和談判。簡而言之,保護主義已經招致美國的親密伙伴的憤懣,并可能助長去全球化勢頭。即使美國的貿易空間已無法實現實質性改善,扭轉或停止現行趨勢實際上就可以極大地增強美國與其他國家開展經濟交往的能力。
3. 保持靈活的伙伴關系
在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高度依賴排他性的正式聯盟來對抗同樣高度體制化和排他的蘇聯聯盟體系。如今,這種兩極化的做法已經過時了——美國應該在不同問題上尋求與不同國家建立靈活的伙伴關系,進而保留其操作空間以及與不同國家開展合作的能力。以北約為例,盡管冷戰時期的正式聯盟有諸多好處,也取得了不少勝利,但其官僚化和正規化性質意味著這一聯盟本身在其本應對抗的威脅解體后仍能長期存在。冷戰結束后,北約已經經歷了漫長的“重定向”時期,但在反恐到促進人權的一系列目標中,大多數都并不適配現有的成員范圍和組織架構。相比之下,基于不同議題建立的非正式伙伴或聯盟關系可以對防范未來的威脅起到更大的作用,因為它們不會在局勢發生變化時迫使美國沿既定軌道行進,而且還具備更大的靈活性。
事實上,盡管美國可能會維持其現有的聯盟體系,但決策者同時應該更多關注小型國家集團,或是針對具體問題的聯盟和區域組織,其中包括二十國集團、非洲聯盟或四國集團。盡管這都不是首次提出,但它們在未來的作用可能越發突出,并且使較小的國家集團能夠處理更加聚焦的一系列問題,而不是像聯合國系統一樣大包大攬,并增加政策的實際產出。小型聯盟將是大型聯盟的有效替代方案,并且能夠更好地以共同利益為中心。七國集團等聯盟已經成功實現了全球最低稅等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提案,并協調實施對俄羅斯的制裁。美國應維持其在這些組織中的地位,并盡可能推動它們的發展,而不是試圖將此類聯盟轉變為規模更大的集團——小而有效勝過大而笨拙。
美國還應避免孤立在某些問題上與美國競爭對手開展合作的國家。舉例而言,華盛頓就如何對印度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采取措施進行了激烈辯論,而與此同時印度的立場盡管被一些人描述為“戰略矛盾”,實際上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其背后的動因“不是出于對世界秩序可能被撼動的擔憂,而是基于印度對于疏遠俄羅斯可能造成的國家安全影響進行的精心計算。”然而華盛頓的看法并非如此:拜登政府花費了大量徒勞的努力,試圖說服印度與美國一道實施對俄制裁,并停止進口俄羅斯原油。決策者們應當對這種行為保持清醒的認識:各國多數時候都會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美國應盡量回避制止這些行動,或者將它們指斥為非自由或違反全球規范。
簡而言之,在一個更加多極的世界體系中,美國對其伙伴關系的總體方針應該是:先在有望以低成本實現目標的特定利益領域達成與別國協議,然后以這些協議為基礎,尋求建立更廣泛的聯盟,從而解決需要更大范圍的妥協與讓步的棘手問題。這一路線要求美國清楚地認識其強制性力量在當前全球體系中的局限,并在同時利用這種仍然巨大的能力。
(文章原刊于The Stimson Center,原題為:“Assumption Testing: Multipolarity is more dangerous than bipolarity for the United States”。限于篇幅,文章有刪節。)
- 原標題:美國對中美與世紀大勢的判斷, 正出現驚人調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史岱君 
-
“內塔尼亞胡一次次打臉美國,還向拜登豎中指”
2024-01-15 08:42 巴以恩仇錄 -
哈馬斯:許多人質在以軍炮擊加沙時失蹤、喪生,以方須負責
2024-01-15 08:25 巴以恩仇錄 -
李強同瑞士聯邦主席阿姆赫德茶敘
2024-01-15 08:02 中國外交 -
王毅談加沙局勢:歷史不公不能再繼續下去
2024-01-15 06:52 巴以恩仇錄 -
王毅:紅海局勢緊張是加沙沖突外溢的突出表現
2024-01-15 06:51 也門局勢 -
朝鮮試射高超音速中遠程彈道導彈
2024-01-15 06:41 半島火箭 -
美官員否認14日對也門荷臺達發動襲擊
2024-01-15 06:41 也門局勢 -
“上任僅3個月,美國中東特使將離職”
2024-01-14 23:16 美國一夢 -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退位
2024-01-14 23:08 -
李強抵達蘇黎世對瑞士進行正式訪問
2024-01-14 23:08 -
這國總統發聲:我們不是任何國家的后院
2024-01-14 22:42 龍象之間 -
丑聞曝光!日本這一巨頭子公司,承認造假
2024-01-14 20:54 大公司 -
“情報遭泄露,美軍方對英國很失望”
2024-01-14 20:00 也門局勢 -
阿富汗突發!“襲擊者企圖在省長辦公室內引爆炸藥”
2024-01-14 19:19 -
“中國已批準向韓企出口”
2024-01-14 18:39 三八線之南 -
突發!韓軍稱朝鮮發射彈道導彈
2024-01-14 17:15 -
拜登:美國已“私信”伊朗
2024-01-14 16:18 -
100天之際,白宮外發生這一幕
2024-01-14 16:08 巴以恩仇錄 -
美國就臺灣地區選舉發聲明,中方嚴正交涉
2024-01-14 15:44 臺灣
相關推薦 -
超一半被中國掌握,美媒慌了:北約危 評論 47特朗普想“開疆拓土”,這也能扯上中國? 評論 63美國盯上非洲,最害怕中俄戳穿... 評論 75“如果我是特朗普,就再搞‘尼克松訪華’行動” 評論 267美政府審查最后一刻仍無共識,球踢給拜登 評論 62最新聞 Hot
-
埃爾多安最新警告:放下武器,否則將被埋葬
-
距離導彈30米!差點打下第二架...
-
“他們對自己國家都沒辦法,就別說‘自由世界’了”
-
美情報官員聲稱:派兵援俄是朝鮮主動提出的
-
超一半被中國掌握,美媒慌了:北約危
-
效仿特斯拉,豐田欲在華獨資建廠?
-
“中國衛星給美國帶來一場壯觀的燈光秀”
-
又污蔑!特朗普內閣人選:就是停止資助中國
-
特朗普話音剛落,丹麥:北極國防開支得加大
-
美國盯上非洲,最害怕中俄戳穿...
-
“如果我是特朗普,就再搞‘尼克松訪華’行動”
-
“君主制廢除50年了,還有人鼓吹高貴血統…”
-
他將被引渡至美國,曾因訓練中國飛行員遭“誘捕”
-
中國AI幾個月就弄通了,“我們很驚訝”
-
“特朗普:加拿大、格陵蘭、巴拿馬,全都要,買買買”
-
美政府審查最后一刻仍無共識,球踢給拜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