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徹底封堵中國?除非屏蔽全球
中美貿易戰開始六年之后,美國終于想起要補上墨西哥這個“漏洞”了。然而中國面對美國的封堵時還能面向全球,而美國要徹底封堵中國則必須屏蔽全球。[全文]
-
歸咎中國,治不好美國貿易政策的“病根”
自由貿易和全球化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一結論在二戰結束后成為公認的道理,如今卻被視作異端邪說。由此導致的美國不連貫的貿易政策——在因儲蓄導致的貿易赤字中掙扎,并沉浸在對國家安全的恐懼中——有可能令世界變得更糟。[全文]
-
歐洲跟在美國屁股后面圍堵中國,說好的“戰略自主”呢?
中國將中歐之間的摩擦定義為“貿易矛盾”而非結構性矛盾,但歐盟顯然并不這么看。[全文]
-
歐盟對華反補貼調查預設了立場,但德法還在較勁
目前歐盟對中國車企發起的反補貼調查,主要是法國人和歐盟委員會在后面推動。顯而易見,德國反對加征關稅,也正在歐盟內部施加影響力,同法國的那支力量在相互較勁。[全文]
-
反制美歐對華反補貼調查要有通盤考量,一事一議容易陷入被動
在美國,極限打壓中國優勢產業的幌子是國家安全。在歐盟,它的名字則叫反補貼。同“國家安全”一樣,反補貼是個筐,什么菜都可以往里裝。[全文]
-
反制拜登打“臺灣牌”的方法,藏在301大棒里
非電動車鋰離子電池、醫用手套、石墨與永久磁鐵之所以要拖到2026年才實施關稅上調,代表現在實施找不到“平替”,那中國為何要幫忙美國養足力氣再來砍你?[全文]
-
美國享受中國廉價商品的時代要終結了?
“拜登對中國加征關稅,標志著廉價中國商品時代的終結。”《紐約時報》5月18日以此為題,稱拜登此舉旨在“保護戰略性制造業免受低成本競爭”,從而增加就業。然而,美國消費者可能不會喜歡為此付出的代價。[全文]
-
美國新“關稅大棒”,為何在歐洲引發超預期震驚和擔憂?
美國新的“關稅大棒”落下后,連德國總理朔爾茨都感到震驚和擔憂,認為保護主義最終只會讓一切變得更加昂貴,我們需要的是公平自由的全球貿易。歐洲是一個多元化的地區,是影響世界格局最重要的一極,并非所有的歐洲國家都隨美起舞。其中,有我們可以爭取和團結的力量。[全文]
-
拜登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100%關稅,但他隱瞞了另一個數字
中國制造的電動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僅為1%。這很難令人相信它們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全文]
-
美國加征關稅針對性很強,實質影響究竟多大?
如果中國針對美國大選中的搖擺州進行貿易限制,其導致的工作崗位損失相當可觀,例如在佐治亞州,將導致12139個工作崗位的喪失,這一數字超過拜登在2020年大選時比特朗普多贏得的11779張選票。[全文]
-
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比政策更糟糕的是領導力
拜登政府的新關稅建立在特朗普時代加征關稅的基礎之上,而特朗普政府當初給出的理由卻是中國“竊取美國技術”。多么滑稽可笑。今天美國人對中國電動車的真正擔憂并不是因為中國車企竊取了美國的技術,而是因為它們把美國車企的技術遠遠甩在后面。[全文]
-
美國對華貿易戰升級,但中國已經不是五年前的中國了
美國對華發起的新一輪關稅戰,可能還不會就此止步。根據以往經驗,美國未來還會繼續加征關稅,但是無論如何這都只是一計空拳,都是在做無用功,因為美國從來就不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市場,而且會導致美國在中國貿易伙伴中的地位快速下降。[全文]
-
從輿論抹黑到加稅制裁,中國企業如何跳出“美國陷阱”?
之前沒有人想到中國的出口企業如此有韌性,能夠在關稅從3%猛增到20%的背景下還能保持出口穩定。主要歸功于企業自己的高競爭力和其在應對相關貿易限制時的靈活策略。可以說中國企業能夠突破重圍,這種來自企業界頑強不息的精神非常重要。[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