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前芝軍事史研究生,歷史愛好者
-
越來越多日本人認為,自己才是二戰(zhàn)“受害者”
右翼勢力一方面借助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刺激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進一步加劇“受害者”意識;同時,加強日美同盟,企圖借此來擺脫戰(zhàn)敗國的帽子和污名化的歷史,重新恢復大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全文]
-
從敗退到?jīng)Q戰(zhàn),中共在東北是如何翻盤的?
1948年秋,決定新中國命運的三大戰(zhàn)役中的遼沈戰(zhàn)役率先在東北開打。戰(zhàn)前中共在東北地區(qū)的軍力和經(jīng)濟都超過了國軍。這種優(yōu)勢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角逐東北初期,中共部隊曾遇到重大挫折,被國民黨部隊一路攆到松花江以北,可謂狼狽之極。[全文]
-
九一八事變,誰該為“不抵抗”背鍋?
在許多歷史教材及抗戰(zhàn)類著作中,都認為是蔣介石下達的“不抵抗”命令。這么說當然沒錯,畢竟當時中國已統(tǒng)一,蔣是國府最高領(lǐng)導人,他本身也的確沒有抵抗的意愿。但具體到“九一八”事變,“不抵抗”命令背后有著更為復雜的故事。[全文]
-
東京審判,為何放過了731部隊?
以731部隊所犯罪行,本是逃不脫戰(zhàn)后東京審判的。但是在美國人的庇護下,731部隊的主要元兇逃避了審判,逍遙地度過了各自余下的人生歲月。壞人為什么沒有受到懲罰?美國人為什么要包庇這批戰(zhàn)犯?[全文]
-
“中韓團結(jié)靠日本”,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為證
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首次訪華,為什么來重慶?這是因為重慶有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最后一個辦公樓。有韓國媒體將此處看作韓國的“建國之根”。其實,重慶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中國的最后一站,而其首站,要從上海開始談起。[全文]
-
美觀察組好奇:民眾為何愿給八路提供情報
令美軍觀察組驚奇的是,身處敵后根據(jù)地的共產(chǎn)黨軍隊不用像美軍那樣,專門訓練偵察、巡邏、搜索等情報收集方式,他們總是能得到當?shù)鼐用竦暮献骱椭С郑數(shù)剀娒窨偸悄苷业綑C會獲得關(guān)于敵軍的重要情報,并且很愿意把情報報告給共產(chǎn)黨軍隊。[全文]
-
“九·一八”之后,誰在東北抗日?
今年9月,教育部審定的統(tǒng)編義務(wù)教育階段歷史教材正式投入使用。教材的“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單元,首次應(yīng)用“十四年抗戰(zhàn)”觀點。問題是,“九·一八”之后,在南京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大背景下,東北的抗日軍事活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全文]
-
1942年訪印,蔣介石不開心
有印度學者搬出1942年蔣介石訪問印度一事,想借此說明雙方關(guān)系“源遠流長”。殊不知,當年蔣“委員長”訪問印度,可謂乘興而來,掃興而歸,其訪問成果可用“失敗”來形容。[全文]
-
南昌起義與葉劍英的“無間道”
如果沒有葉劍英的情報,不明就里的葉挺、賀龍二人很可能就上廬山開會,他們的部隊就會按張發(fā)奎命令的那樣向德安集中。這兩支中共當時所倚重的主力如果都到不了南昌,那南昌起義實施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全文]
-
一個基層連長眼中的南昌起義
《建軍大業(yè)》熱映,讓我想到一份當年參加了南昌起義老兵的回憶錄。他的回憶錄,為我們認識90年前那場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軍事暴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從中也看到了不一樣的南昌起義。[全文]
-
1962年印度也認為自己能打贏,結(jié)果還不是……
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進行了一個多月,以印軍慘敗、中方主動撤軍收場。從事后諸葛的視角來看,印軍之所以主動挑事卻反被打得滿地找牙,主要原因在于其政府高層一系列的戰(zhàn)略誤判。[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