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嘉:回歸“回鶻文”的背后,是蒙古國靠攏西方的挫敗感
最后更新: 2020-03-27 18:10:15政治上,蘇聯人以“肅反”為由,大肆屠殺反蘇的蒙古高層領導、蒙古王公和黃教喇嘛,余下者或被迫還俗,或被迫同俄羅斯族人“和親”;經濟上,蘇聯人完全控制了蒙古的經濟,并將其納入蘇聯的國家計劃中,阻止蒙古的工業化進程;文化上,蘇聯人在取締宗教的基礎上,還進一步禁止了長久存在的成吉思汗崇拜。傳統蒙文也被改為以俄語西里爾字母拼寫的新蒙文,1941年,蒙古人民黨和蒙古政府通過“關于確定蒙古新文字”的決議,正式廢除了拉丁化蒙古文,并宣布國家很快將過渡到使用西里爾字母的新文字。
蒙古人民共和國第二任主席、第九位總理根登
位于烏蘭巴托的蒙古“政治迫害犧牲者紀念館”。其原址為蒙古人民共和國第二任主席、第九位總理根登的舊宅,1993年被改造成紀念館。根登本人曾強烈反對蘇聯在蒙古境內的“肅反”運動,據說他曾在蒙古駐蘇大使館的招待會上痛罵斯大林“你這個血腥的格魯吉亞人,你實際上已經成為了紅色沙皇!”,并奪過斯大林的標志性煙斗摔碎在地。1937年,根登被遣送至蘇聯,以“日本間諜”的名義槍決。
如果說蒙古國對于其文字拉丁化的嘗試,仍舊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本國的自主性的伸張以及同國際接軌的愿望的話,那么其將文字改為西里爾字母的行動,便可以說是完全迫于蘇聯壓力的被動行為。這種文字改革并非基于蒙古人民的普遍意志,昭然若揭地反映出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和文化霸權。
當然,面對蘇聯的全方位控制,蒙古國人民是沒有選擇權的,而理論上作為人民意志代言人的蒙古國高層們,則早已完全淪為蘇聯人的統治工具和發言人,自然唯莫斯科馬首是瞻。這一時刻的蒙古人民或許意識到,在徹底消除了來自南方強鄰的威脅后,這個來自北方的老大哥,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新的桎梏。1946年,蒙古國開始全面使用這種字母,直至今日。
轉機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崩潰解體,停滯的時間再次開始轉動,俄羅斯國力一落千丈,再也沒有國家能夠像蘇聯一樣重新控制蒙古。1990年,蒙古人民革命黨通過新黨章,將指導思想由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轉為社會民主主義,允許多黨制;1992年初,蒙古通過新《憲法》,規定改國名為“蒙古國”,實行議會制、禁止外國駐軍和通行權、承認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至此,蒙古拉開了“去蘇聯化”的大幕。
在民族主義浪潮和西方自由思想的聯合沖擊下,獲得新生的蒙古國“去蘇聯化”運動主要在政治和文化兩條軌道上并駕齊驅,而兩種不同的渠道也恰恰引出了蒙古文字改革的兩條道路。
所謂政治層面的運動,主要體現在蒙古國外交政策的轉變上。冷戰時期,蒙古作為蘇聯的“屬國”,在外交上奉行的是極端的一邊倒政策,尤其是在中蘇交惡后,蒙古也同中國斷絕大多數往來,充當蘇聯對華軍事威懾的橋頭堡和義務兵。不過在蘇聯解體后,在社會主義銅墻鐵壁包圍中的蒙古終于得以呼吸到新世界的空氣,以自己的意志同他國建立外交關系,加之俄羅斯的大幅衰落,重新衡量兩個鄰國的外交地位成為其迫在眉睫的工作。
蒙古國家大呼拉爾在1994年通過了名為《蒙古國對外政策構想》的決議,宣布蒙古奉行“開放、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強調其在中俄兩國之間的平衡。2011年,蒙古國又通過了新的《對外政策構想》,宣布其奉行“愛好和平、開放、獨立、多支點的外交政策”,同時,還明確其對外政策首要任務是發展同中俄兩大鄰國友好關系的同時,還引入了全新的概念——“第三鄰國政策”。
何謂“第三鄰國政策”,眾所周知,蒙古的鄰國只有中俄兩國,而中俄兩國在蒙古的近代歷史中則分別扮演者征服者和統治者角色,因此即便蒙古宣誓永久中立,也免不了兩位強鄰的窺伺和覬覦。因此,在外部世界尋找其它大國或國際組織作為“第三鄰國”, 以戰略動態的平衡來鉗制中俄,從而維系蒙古國的國家安全與民族獨立。可想而知,在蒙古計劃的“第三鄰國”中,美國、歐盟以及北約便是其最主要的外交對象。當然,對于西方世界而言,蒙古的召喚也絕非無關痛癢,任何人都知道,這片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下埋藏著的,卻是貨真價值、足以令任何國家垂涎的礦藏和油氣。
蒙古民主改革后便積極向美國遞出橄欖枝,1996年,雙方便簽訂了《蒙美軍事領域交流與互訪協定》和《蒙美安全保障合作協定》,互相賦予對方軍事通行權。雙方最高領導人也在2004-2005年實現了互訪。2011年,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訪美時刻意強調“將美國視作是我們(蒙古)首選的‘第三鄰國’”。面對蒙古的投懷,美國領導人也投桃報李,多次對外宣稱蒙古為“亞洲各國實行民主的楷模”或“亞洲最西化的國家”。
2009年6月18日,蒙古國當選總統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中)在首都烏蘭巴托國家宮宣誓就職。(圖片來源:新華/路透)
除了美國以外,歐洲也是蒙古國開展外交的主戰場。1989年,蒙古便與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建立外交關系;2003年以來,蒙古先后派遣1300名士兵參加北約領導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2010年,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首次參加北約峰會;2012年,蒙古國正式與北約簽署合作伙伴協議作,同年,蒙古還正式加入歐安組織,成為該組織第57個成員國。
出兵伊拉克的蒙古軍隊,在旭烈兀告別美索不達米亞八百年以后,蒙古人再次回到了這里。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武守哲 
-
宗教新右翼與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關系 -
“官僚主義式”政治留下的歷史教訓,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為什么施政嚴猛?雍正自己這樣解釋
2020-03-02 07:27 -
對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優勢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戰 -
漢景帝不吃老鼠嗎?我們如何看待過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國粉絲送禮物的韓國軍隊,曾被志愿軍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歷史的”眼光與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沒有戰爭,西方怎能“脫胎換骨”?
2020-01-10 07:53 -
為什么我們總迷戀盛唐風華?
2020-01-01 08:44 -
古裝劇里“劉海兒”泛濫,歷史上到底什么樣
2019-12-20 07:46 -
薛紹墓找到了,你還記得昆侖奴的梗嗎?
2019-12-19 08:03 -
歷朝歷代都禁酒,想要暢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隊罪行新史料首次公開
2019-12-13 20:55 國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臺灣,“統左派”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2019-12-11 07:16 臺灣 -
日本二戰航母“赤城”“加賀”號殘骸被確認
2019-10-22 10:27 -
4K修復版《開國大典》10月18日全國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國電影 -
反擊“中國人種西來說”,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關于這支軍隊的史料甚少,但英雄與犧牲的故事動人心魄
2019-09-24 10:50 -
沈陽首次公布“日軍制造平頂山慘案”歷史檔案
2019-09-19 07:42 國家公祭日 -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開放預約參觀,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2019-07-19 21:12 文化
相關推薦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評論 56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評論 150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評論 198“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評論 63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評論 175最新聞 Hot
-
“在這個世界中,美國不是穩定的錨,而是需要防范的風險”
-
面臨“至暗時刻”,烏方討論“用土地換入約”?
-
伊朗、真主黨:徹查外國滲透
-
“‘生兒育女’后,馬斯克政治立場快速轉變”
-
以色列或打擊伊朗核設施?拜登:不支持,但…
-
“你可以嘗試從表面上踢走中國,但最終會發現…”
-
以軍首次報告陣亡,真主黨:造成以軍大量傷亡
-
“中概股暴漲已讓空頭血虧70億美元,損失慘重”
-
他談中東問題強扯中國:影響力增強,卻不愿跟我們合作
-
美印拒絕后,日本防相、外相:現在沒有在推進
-
美副總統辯論聚焦國內政策,涉華議題成少數“例外”
-
俄軍已控制烏東一重要城鎮,是“烏軍防御支柱之一”
-
瞄準石油設施?“將對伊朗發動重大報復”
-
上任當天,她被20多名美議員集體警告,事關中國
-
他倆正討論著“伊朗空襲可能性”,襲擊來了
-
“外資重返中國,對沖基金創紀錄涌入甚至都不選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