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廣燦印度問題觀察者
-
“印度制造”,越來越魔怔
印度人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產業補貼計劃,因為國內政治斗爭的關系,效率起碼降低了1/3以上。再加上這些黨派和政治人物的從中抽成,效率只會更低。如果一直這么下去,“印度制造”只能制造個鬼。[全文]
-
印度東北,亂了
當地表現出來的族群矛盾和宗教矛盾,往往是當地政治矛盾、經濟矛盾、甚至歷史遺留問題的一種直觀體現。[全文]
-
印度新國防參謀長,會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關系?
目前,關于阿尼爾·喬漢的相關公開信息不多,因此外界暫時很難判斷喬漢上臺后會對與周邊國家關系尤其是中印之間產生多大影響。不過,通過結合前任參謀長比平·拉瓦特的一些改革和言行、對印軍內部問題的分析,也可以做出一些基本判斷。[全文]
-
跟著中國,尼泊爾才能“站著把錢賺了”
我們更需要擔心的,其實是美國對尼泊爾輿論傳媒的滲透,尼社會對我國的態度至關重要。受印影響,尼國內反華活動延綿不絕,但規模、數量、影響力均難成氣候。然而,2021年初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加強在尼活動,導致尼國內反華活動明顯增多。[全文]
-
印度搞“稅務恐怖主義”,把中企當“軟柿子”?
在中印關系步入歷史低谷,印財政部親自赤膊上陣,直接出手對中資企業查稅搞錢的行徑,被外界視為印度主動謀求對華經濟脫鉤、努力打造本地產業,旋即在中國國內引起一輪風波。[全文]
-
為什么印軍總是財大氣粗買買買?
近幾年,包括印度在內的國際輿論界普遍存在一種奇怪說法——雖然中國軍費多、裝備先進,但幾十年沒打過仗,已沒什么戰爭經驗;而印軍擁有豐富的邊境戰斗與反恐維穩經驗,這些中國都無法比擬……[全文]
-
美印真的要結盟?
中印的實力差距,由原來量的差距,變成了現在質的差距。印度趕超中國的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嫉妒的心理越來越大過羨慕的心理,對抗的憂慮越來越大過合作的期望。而這種心理轉向悲觀的具象化表現則是,對中國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敵對行為。[全文]
-
用印度制造取代中國制造?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每當中印之間爆發爭端時,印度民間那種反華情緒,都會被印度官方有意無意的利用。如在2017年洞朗對峙期間,國民志愿團與其下屬的本土覺醒組織高度配合,在印度大肆制造反華輿論,呼吁印度普通民眾不使用任何中國產品。[全文]
-
為什么印度在這次對峙中,沒有洞朗事件那么強硬
印度國力始終弱于中國,對抗中國意味著要支付巨大的成本。如果印度找不到一個大國來承接這種成本,它是絕對不敢挑戰中國的。洞朗危機時,莫迪本以為可以借助中美矛盾從中漁利,卻發現美國想利用中印爭端趁火打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