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斯賓塞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新冠帶來巨大損失后,一個潛在的積極因素正在顯露……
盡管看起來令人驚訝,但只要從這次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一個生產力的大增長和大繁榮的新時代可能就要到來。至于這種情況是否會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政府和企業打算如何擺脫疫情的影響了。[全文]
-
博鰲現場| 憑什么中國數字經濟能發展得這么好?
監管的核心目標是整體福祉的增加。除了要增加消費者的利益,還要保護競爭。互聯網是新事物,我們應該擁抱和接受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牢牢把握底線,只要底線把握住了,讓實踐先跑一段,我們再總結,產生理論,再過來補課和監管。[全文]
-
中國模式下,該如何區分國家目標與商業利益
中國和西方的模式可能開始趨同,而主要差異在于——在中國,黨和國家作為非所有權利益方,代表公共的利益。由于國家在私營部門中的角色沒有得到明確闡釋,中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已經因此遭遇了阻礙,尤其是在涉及國家和網絡安全的行業。[全文]
-
世界規則已改,華為這樣的公司該如何自處?
如今發展中國家已經占到全球經濟的55%,我們不知道中國的結構未來還會怎樣演變,但是在重新設計合作形式時,需要包容這些差異。有人會說,隨著發展中國家變得更富裕、人民收入更高,它們的組織形式會越來越像發達國家,然而這種說法與事實不符。[全文]
-
面對不友好的競爭對手,中國該如何發聲?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有的國家對中國的態度越來越激烈。華為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甚至可能還有英國都收到了制約,所以華為必須要講清楚,他們在海外發展項目時并不受其他因素控制,而且,華為必須發出可信的信號,證明他們是擁有市場準入權的。[全文]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談“今日中國”
按西方標準,中國擁有一份龐大的資產負債表。包括金額幾乎達到一半國內生產總值的儲備、土地、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和其他的資產,而公共債務卻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50%。這使中國能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即使當經濟失調時,仍然能夠維持高水平投資。——本文是斯賓塞在索羅斯投資設立的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ET)年度會議上的發言。[全文]
-
邁克爾·斯賓塞:全球就業挑戰
經濟和政策調整在以一種不可持續的方式進行,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人們的眼睛,讓人們無法看到可持續的適應模式。[全文]
-
邁克爾·斯賓塞:美國急需一次結構性變革
以減少赤字為形式的財政刺激可能會在結構調整后、可貿易部門競爭力有所提升時有所幫助。但刺激本身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否則一旦刺激結束,內需不足的痼疾就會復發。有控制的赤字削減計劃是在為結構變化爭取時間,只有結構變化才能擴大利用外需的能力,從而補上總需求不足的漏洞。[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