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
-
在孟加拉調研,滿街都是中國手機、中國電三輪、中國太陽能……
對于孟加拉國這樣外匯長期匱乏的國家來說,如果能采用交通電動化(中國電動車)、電源綠色化(中國光伏風力)、儲輸便利化(中國電網儲能)的路線,不僅每年能節約一大筆化石能源的外匯,還能從根本上提高國民經濟韌性。[全文]
-
在全球減排問題上,中國是真的捏住了西方“七寸”
這個世界歸根到底是物質的,西方在產業科技保不住的東西,在外交文宣上也遲早要丟掉![全文]
-
這位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新總統,將如何挽救斯里蘭卡?
“斯里蘭卡不參與地緣政治斗爭,也不會與任意一方結盟,我們尤其不想被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全文]
-
美國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印度?
可以說,對華共同敵意是美印戰略趨近的基礎,而美國的意愿——而非印度的意愿——很大程度上決定美印合作的理論上限,但印度的意愿卻能決定美印合作的實際水平。 [全文]
-
印度營商環境越好,中企風險反而越高?
只要它們愿意,任何在印企業都難逃滅頂之災。[全文]
-
印度為何要對中國手機企業“小口放血”?
不難看出,莫迪政府騷擾打擊中國手機龍頭企業,幾乎已經達到“完美拿捏”的程度。[全文]
-
印度為何對華示強?莫迪執政的兩大“引擎”失速
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濃烈的宗派議程和聚焦發展的經濟議程是印度人民黨的兩大招牌,互為補充、交替施力。然而,印度經濟未見起色,還因新冠疫情出現斷崖式下跌,同時宗派政策取得眾多突破后已趨于飽和。兩大“引擎”失速,迫使莫迪為獲取增量政治支持尋找內政新議程。[全文]
-
印度:中國憑什么不拿我當大國?
印度真的是個大國。為了迎合“有印必火”,非主流的局部事件往往被放大后反復炒作,反過來加強了中國人對于印度的刻板印象和錯誤認知。如果從中國的優勢角度俯瞰,中國人自然對這種“迷之自信”不屑一顧,但如果代入印度角度,就會發現這種自信其實并非自大臆想。[全文]
-
印度制造業想要取代中國?可能還要先向中國學習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嚴重沖擊中國產業體系,更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威脅。中國供應鏈的中斷使印度被寄予了填補中國空缺的厚望。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印度填補全球產業鏈空缺可能只是錯覺。它在取代中國之前,必須首先聯通中國、依靠中國、學習中國。[全文]
-
扒一扒印度疫情甩鍋中國這事兒
印度兩個非政府機構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起投訴,本身就是一個嘩眾取寵的政治鬧劇。用一個郭德綱相聲段子最能說明問題——“一個民間科學家遇見火箭專家,認為火箭上天要用煤,還得是好煤,這個時候只要火箭專家拿正眼看他一眼都算輸了。”[全文]
-
印度的疫情治理及其影響
盡管印度率先采取禁運、封國、宵禁等“大尺度”疫情防控手段,也取得了與其人口體量不相稱的極低確診人數,但國際輿論仍對印度“另眼相看”,還非要拉出來和中國做對比。[全文]
-
對著莫迪喊巴基斯坦,我猜特朗普是故意的
特朗普任內首次訪問印度,他在艾哈邁達巴德的板球體育場出席“你好,特朗普”大型集會,并發表了講話,很多人認為特朗普令全場安靜的那句,“我們與巴基斯坦的關系非常好”是一時口誤說漏嘴了,但這句話背后也許有很多深意。[全文]
-
談了7年,印度為何不加入“全球最大貿易區”?
印方很大程度上將由東盟發起的RCEP視為“中國主導”的貿易聯盟,在這種話語體系的引導下,不排除印度將退出RCEP的決定作為對美貿易談判籌碼,并通過提出“將美國的貿易協定置于RCEP之上”以討好華盛頓的可能性。[全文]
-
印度工業化曲折70年,缺少強有力的上層建筑
印度充滿曲折的工業化歷程說明,后發大國的工業化絕不是機器生產“自然”的普及推廣和經濟發展“必然”的邏輯推演。恰恰相反,它是一場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逆勢”斗爭,強有力的組織核心、持續的行動能力以及合適的歷史社會契機缺一不可。[全文]
-
莫迪如何做到“史詩級狂勝”?
如果“國族重塑”、“政治整合”、“工業化”三部分共同構成了印人黨的“印度民族偉大復興敘事”,那么2019年種姓、階層、民族造就的身份政治被進一步削弱,就意味著印人黨“國族重塑”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而正是這個原因使得印人黨在選舉中勢如破竹,博得狂勝。[全文]
-
初嘗手機制造“甜頭”,莫迪就想泛化推廣?恐怕……
莫迪泛化推行制造業促進政策極有可能演變為新一輪“進口替代”運動:以培育國內幼稚產業、加強經濟自立、減少對外依賴為名,推行保護主義和歧視性關稅政策。在工業化推進不力、創造就業低迷、經濟民族主義與印度教民族主義合流背景下,這將導致工業化進程走進新“迷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