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雷:再看美國的月亮,還那么圓嗎?
最后更新: 2019-09-13 08:07:12二
影片中,“孟曉駿”之所以再也聽不下去了,是因為他已經不再相信了。講臺上那位老教授戴著黑框眼鏡,孟自己也戴著一副“眼鏡”,無形但卻有色:美國是批不得的,或者說,任何批評,不過只是故意批判一番。請注意,孟在此時的認識論非常簡單:“老師,您去過美國嗎?您是從書本里看來的美國吧?”這就有意思了,耳聽為虛,眼見方為實,書本里的“百聞”不如親自去美國的“一見”。電影到這里,“王陽”還站出來,給了孟一記有力的聲援,“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有趣的是,實踐論原本是為了解放思想的武器,現在反而成為打擊不同意見的工具。這時,孟和王兩人渾身上下充斥著年輕人的理直氣壯,完全忘記了他們也沒有去過美國。仔細追究,最能概括孟之認識論的,并不是“王陽”補刀的那句,而是另一句家喻戶曉的話:“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親口嘗一嘗梨子的滋味,某種意義上概括了過去40年國人認識美國的方法論。遠觀不行,從書本中讀“美國”如霧里看花,不排除有些書甚至有些教育只是洗腦;只有親自漂洋過海,才能看得真切,求得真經,獲得啟蒙。這些年我們讀過的美國書,以署名林達的美國三部曲為代表。這些書的作者筆下的文字之所以深深吸引并打動整整一代讀者,某一歷史階段甚至塑造了文化精英對美國的認識和想象,首先是因為他們是旅美作家。瞧,他們就在美國生活或讀書,因為人在美國,也就獲得了為我們講述美國夢的資質。
《中國合伙人》劇照
記得本世紀初讀大學高年級時,林達的美國三部曲成為我的案頭書,從《歷史深處的憂慮》到《總統是靠不住的》和《我也有一個夢想》,我對每一本都手不釋卷,幾乎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當年,林達的美國敘事對年輕學子影響深遠,大到可以指引研究方向的選擇——后來讀研究生時,我投身美國憲法而義無反顧,林達在三聯的三部曲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劑定心丸。那些年的讀者不是盲目的,閱讀本身就是個披沙揀金的過程,放在當時,林達的敘事確實有很多閃光點。但今天回頭看,真正讓林達走到時代之風口浪尖的,也是三部曲最大的賣點,奧秘在于林達系列的副標題“近距離看美國”。在這三本書中,作者為我們帶路美國,其鏡頭是移步換景的,但機位和焦距卻保持不變,所主打的就是一個字“近”,越近越好,直至講述者把自己同風景融為一體。
說起“近距離”取景,劉瑜也是深諳此道的寫作高手。她是政治學科班出身,但成功之道仍根自于同樣的手法。劉瑜一系列近距離看美國政治的報刊文結集出版時,整本書就叫做《民主的細節:美國當代政治觀察隨筆》,門道就在這“細節”中,真要看清楚“細節”,唯有“近距離”,在此意義上,林達和劉瑜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就我個人的閱讀體驗而言,薛涌也是繞不過去的作者,他的美國寫作,大致流行于林達之后和劉瑜之前,在本世紀起首幾年,尤其圍繞著2004年小布什和克林頓的總統選戰。薛涌的寫作,尤其是他對“文化內戰”的討論,令人大開眼界,而他最后結集出版的書,同樣是在吆喝“美國政治筆記”或者“美國社會觀察筆記”。所謂“筆記”,自我定位就是一種發自現場的報道。
林達的“近距離”、薛涌的“觀察筆記”以及劉瑜的“細節”,這些講述美國的寫作,都貫徹了“孟曉駿”的方法論,他們終于奮斗到美國,終于親口嘗到了梨子的滋味。而他們的寫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時間躋身國民閱讀的爆款行列,不僅取決于作品自身的品質,還要看時代的風口,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近距離”的寫作手法同當年國內讀者的“審美”觀是相得益彰的。為什么“近距離”的筆記體,或如林達的寫作手法所示范,那些來自大洋彼岸的信札,竟蘊含著打動一個時代的力量?就在于讀者相信“近距離”。這里存在著一個“審美”的定律:當年的讀者相信,觀察者同被觀察對象距離越近,則其下筆就越真實,因為聚焦后的顯微鏡頭,是容不得造假的。正因此,那些年占據我們書架的都是“近距離”作品,渴望捕捉生活的細節,抗拒鳥瞰鏡頭下的簡史或跨時段視野的大歷史寫作。在《民主的細節》一書中,劉瑜就是這樣自我介紹的:“全書中以講故事的形式,把‘美國的民主’這樣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拆解成點點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在此意義上,旅美作家把他們的比較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在就讓“我們”來告訴你們梨子這種水果的滋味吧。
大眾讀物要做到風靡一時,當然不可能脫離其據以流傳的文化脈絡和社會土壤。流行作者要訴諸讀者的預期心理,與讀者共舞,刺激但不刺痛他們,不可能直接說不。那些來自大洋彼岸的筆記觀察,無論筆下的世界多么光怪陸離,歸根到底都談不上觀念的顛覆,反而精準迎合了做美國夢的讀者群體。準確地說,那一代“孟曉駿”們的美國寫作,通過點點滴滴的“細節”敘事,一方面瓦解了一個早已被放棄的“舊”的美國觀,另一方面則在構建一個當年風光無限的“新”的美國觀。早在“孟曉駿”站出來挑戰老教授時,新舊之間的交鋒就展開了它的首個回合。這個被樹立起來的“新美國”,其所代表的道路和模式被認為終結了歷史,一度是讓全世界精英團結起來的“政治正確”,它道成肉身,如同一尊無法批評的偶像,好像“孟曉駿”年輕時代對“美國夢”的暢想:“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做到”。那時的他不僅是在想象,也是在信仰。
但信仰不再,又會如何?在電影中,“孟曉駿”確實嘗到了梨子的滋味,但完全沒有想到的是,它苦澀難咽。“我已經變得不再是我”,影片里“載譽歸來”就已經是打臉了——走之前,明明說好“我不回來了”。實踐的確在檢驗,但首先驗證的卻是長者對年輕人的批判,整整一代,無論是他們作為作者,還是我們作為讀者,都有那么一些天真。我們遺忘了“近距離”的取景也隱藏著“鏡頭”,細節記錄也出自講故事的人,更何況,孟所想象的“人人機會均等”在美國也只是夢,吃梨子的人未必就“融入”了作為觀察對象的美國。也因此,就認識美國而言,“孟曉駿”的兩分法恰恰是錯誤的,去過美國的未必就能識得美國真面目,而書本也有可能是去偽存真之后的實事求是。“近距離”并不意味著講述者就是無立場的,可以價值無涉地講述這一切,反而是距離越近,權力越大,一旦鏡頭聚焦于“細節”,也就意味著更廣闊的背景和更深遠的歷史被遮蔽起來,“近距離看”的另一面就是“屏蔽”。但在這種“審美”文化的籠罩下,劉瑜“拆解成點點滴滴”的手法就是免檢作品,被推定為主觀真誠且客觀真實的觀察體寫作。但問題在于,這種講法最容易造成古訓說的一個認知錯誤:“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 原標題:貿易戰之后,如何讀美國書?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小婷 
-
臨沂環保“一刀切”,割了誰的肉?
2019-09-13 07:57 有權愚蠢 -
西成高鐵獲“工程界諾貝爾”菲迪克大獎
2019-09-12 23:02 超級工程 -
所羅門群島:比起援金,臺灣撈走的金槍魚值錢多了
2019-09-12 22:57 臺灣 -
“掃碼支付不用帶錢包 真是太好了”
2019-09-12 22:19 -
王毅:歡迎朝美恢復對話,應適時考慮解除制裁
2019-09-12 21:36 朝鮮現狀 -
美國負塞爾維亞,只能爭奪第七名
2019-09-12 21:20 2019籃球世界杯 -
魏則西父母再得子
2019-09-12 21:02 -
假冒“邯鄲新聞網”網站被依法關閉
2019-09-12 20:53 網絡戰線 -
劉鶴會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主席格林伯格
2019-09-12 20:08 中美關系 -
香港教師唱國歌遭圍攻,3名涉案者在逃
2019-09-12 19:22 香港 -
西藏環保成效如何?書記:野驢都跑到了公路邊
2019-09-12 19:21 -
阜陽市人大代表王振青涉黑被刑拘,曾獲評全國勞模
2019-09-12 19:01 掃黑除惡 -
無證駕駛被攔下,女子:這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開車…
2019-09-12 17:56 中國雷人秀 -
國民黨中央黨部拒收郭臺銘黨證
2019-09-12 17:55 臺灣 -
這家國際著名藥企將在滬設立全球研發中心總部,李強會見阿斯利康公司董事長
2019-09-12 17:53 上海觀察 -
年內將再發射5至7顆北斗衛星,明年建成全球系統
2019-09-12 17:06 北斗照耀 -
剛剛,數百香港市民自發高唱國歌
2019-09-12 16:46 香港 -
商務部:關稅排除清單的審核標準有三方面
2019-09-12 15:58 中美關系 -
國民黨回應郭臺銘退黨:哪一點對不起你?
2019-09-12 15:57 臺灣 -
中企開始就采購美國農產品詢價,包括大豆豬肉
2019-09-12 15:47 觀察者頭條
相關推薦 -
全國最大!哈密百萬千瓦“光熱+光伏”項目并網發電 評論 42“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評論 76“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評論 127“她下月訪華,盡管特朗普團隊表達了擔憂” 評論 54最新聞 Hot
-
“沙特曾多次警告德國提防嫌疑人”
-
特朗普最新任命!這次包括火箭隊老板、真人秀制作人
-
巴勒斯坦三個政治派別發表聯合聲明
-
“中國在非洲真正贏得了民心,就連斯威士蘭…”
-
“日企抱團是絕望之舉,中國工廠效率質量都是第一”
-
“中國有能力讓夢想照進現實,將贏得史詩般競爭”
-
被災民暴罵到當場破防,馬克龍發飆:你該慶幸你在法國!
-
美高校敦促國際學生抓緊回來:萬一把中印拉黑名單呢
-
美國政府“逃過一劫”
-
“澤連斯基要求歐盟新外長:對華批評要降調”
-
澳大利亞來了,中國就得走人?澳總理這么回應
-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發力,我們又要被超越了
-
英國剛公布新任大使,特朗普顧問就痛罵:傻X
-
“來自中國的老大哥能確保我們…”
-
俄羅斯的報復來了
-
澤連斯基罵普京“傻子”,俄方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