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
“假新聞”還有的挑?美國媒體建制派這樣選
文化精英們不是不要“民粹”,而是不要他們無法主導和利用的“民粹”,不是不要“假新聞”,而是不要他們反感的“假新聞”。我想恐怕只有這個解釋才能夠說明他們前后矛盾的態度。這也從側面展現了歐美主流媒體作為“政治建制派”的社會角色。[全文]
-
中國對外傳播咋趕上“今日俄羅斯”
俄羅斯有著充滿積極行動意識的對外傳播體系,而中國則存在傳播危機。近幾十年來,中國主流媒體習慣于按照全球文化建制派的價值理念發聲,已失去了自主性的歷史坐標,很難再想象和講述另類的世界秩序圖景,過時的全球化語匯和發展觀念恐怕難以有效安撫大眾。[全文]
-
黨管媒體:歷史根基與現實挑戰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編輯和記者不但被要求走向基層去采訪,還被要求到基層參加生產勞動。更引人注目的是,當時共產黨報刊普遍實行通訊員制度,數以萬計遍布基層的報紙通訊員為黨辦的這些新聞媒體提供了大量群眾新聞。這種所謂“群眾辦報”的理念,顯然更具有民主進步色彩。[全文]
-
當媒體邏輯變成輿論生產機制
我們觀察今天的美國大選,似乎和看一個真人秀系列劇,例如和“超級女聲”的體驗有諸多相似之處。通過選舉實現民主權利的制度設計在媒體邏輯的沖擊下逐漸轉化成“贏心洗腦”的公關行動。有學者把美國選舉政治的變化概括為從政黨民主到“受眾民主”的變化過程。[全文]
-
賽博新自由主義的歷史與政治
提起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提起凱文·凱利的“失控”,提起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則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些搖滾歌星一般的學術名人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數字化崇拜”的浪潮。[全文]
-
全國人大代表團的必備和標配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于3月5日在北京開幕。去年3月5日上午9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2987名代表齊聚人民大會堂。他們都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由35個代表團組成。那么,這些代表團是如何組成的呢?[全文]
-
汪暉為什么那么重要
對報紙文章內容說了太多,這些問題其實還不夠重要。接下來我們要查一查汪暉其人和這份報紙。這一查不要緊,發現原來這樣的事情,雙方都不是第一次攤上了。先說汪暉吧,這真是一個麻煩纏身的學者,多年以來不斷因為各種問題被同行和媒體攻擊,從針對他單篇文章的惡評,到質疑其作品獲獎資格,再到離開《讀書》雜志引發的種種爭論。最近一次是……[全文]
-
重現烏托邦:中國傳播研究的想象力
在簡單回顧中國傳播研究發展歷程與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本文著重探討在經濟、生態與文化的三重危機下,中國傳播研究如何重建歷史的、整體論的和批判的理論視野,通過回歸歷史與社會來探尋當代中國的主體與價值,并重塑傳播研究的人文精神與想象力。[全文]
-
該反思“新聞專業主義”這套說辭了
自1980年代開始,新聞專業主義一直是中國新聞學界提倡和追求的“范型”,其邏輯起點和核心內涵是獨立性。然而綜觀此柏拉圖式觀念在美國新聞史的前世今生,可以發現這一觀念恰恰產生于新聞產業化的歷史環境和復雜背景中,獨立和專業的口號越響亮,新聞記者在整體上把握社會問題的能力反而卻越降低。[全文]
-
曼德拉暴露中國媒體的糊涂范
媒體動輒長達半個多小時的電視新聞和占據數個版面的成千上萬的報道文字,并沒有透過曼德拉這一個人看到真正的歷史過程,而是用盡全力、不厭其煩地去塑造一個“全球公民典范”,一個似乎是憑借著強大的道德感召力就能夠促成世界和平的個人英雄。當前許多媒體連基本的歷史認識和政治判斷都很模糊,跟著歐美主流媒體起勁呼應,是多么令人遺憾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