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
-
報告解讀| 為何下調GDP增長目標?
新的一年,中國政府下調了GDP增速至6.5%左右,謹慎得超過學者們的預料。2017年的關鍵詞里又有新面孔:貿易保護主義、為企業減稅降負、港獨沒有出路等。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密碼,透露了什么?觀察者網力邀11位學者解讀其中九大要點。[全文]
-
經濟已經觸底 2017年GDP增長率會上升
我認為2017年經濟增長率會比2016年高。很多人說,2017年的增長率還要下降,我覺得他們預測的是潛在增長率還會不斷下降,沒有預測真實的增長率。我們各項指標都在向好,我們應該有信心,這次經濟下行已經觸底,過去20多年間,每7年一個周期,第4年應該是最低點,2017年2018年,中國經濟應該會真正走向復蘇。[全文]
-
城市化一定意味著擁堵和污染嗎?
大家一提城市化就害怕,怕交通擁堵、污染等等,我想說城市化和生態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不矛盾。城市化和生態經濟相輔相成,城市化最大的好處就是巨大的集約式節約,在城市里搞生態文明建設,其實成本會更低。[全文]
-
貨幣超發嚴重?美聯儲才是世界最大印鈔機
中國部分地方房價上漲,因為貨幣超發了!中國要告別投資驅動,轉為科技創新驅動!中國債務過高,不能再印鈔了!這些大眾媒體上慣常的流行說法,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姚洋近日一一提出反駁:中國M2大,是因為儲蓄率高,外匯儲備多,比較歷年央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央行還沒真正開始發鈔票呢。真正在全球大開印鈔機的是美聯儲。[全文]
-
中國經濟,怎么就嚇到那些洋“寶寶”了
與國際上相比,中國政府的負債水平并不算高。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大部分債務都有資產(主要是以基礎設施的形式)作擔保。這是中國政府的債務與日本等工業化國家政府負債的根本區別。在人民幣匯率、外匯儲備等方面,外界許多人也看錯了。[全文]
-
中國經濟怎么走?他們一起發出聲音
經濟學界及媒體輿論對中國經濟走向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分歧。有一批學者,他們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判斷,與流行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很有名望的著名經濟學家。觀察者網力邀9位經濟學家探討中國經濟當前最有分歧的六大問題。這些經濟學家分別是張軍、林毅夫、朱天、余永定、陳平、姚洋、屈宏斌等……[全文]
-
都談供給側改革去了,但今天有位學者疾呼需求側管理
從各個地方的情況來看,經濟形勢都不樂觀。在這種形勢下要達到“十三五”期間收入翻番的目標是有難度的。要達到這個目標,經濟增速不能低于6.56%。因此,政策應對非常重要。在我國當前形勢下,需求管理應該是第一位的。供給側改革有利于長期的經濟增長,但是無法解決短期的問題。[全文]
-
“生拉硬扯”調結構,只會毀掉生產
當世界經濟在衰退的時候,中國很難獨善其身。如何走出困境?我覺得還是要加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力度。發改委的徐林司長說了,地方政府加大投資有難度,但是有難度也得上,因為離開了地方政府財政刺激,經濟要恢復增長是有困難的。有人說,你現在又搞刺激,是不是又走老路呢?[全文]
-
姚明身高與中國經濟增長有何關系?
哈佛前校長薩默斯基于均值回歸理論認為,中國增長在10年內會下降到4%,一國經濟高增長十年左右就會回到世界經濟增長平均速度。這么說,姚明葉莉家族的身高,肯定會回到普通人的高度?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全文]
-
新一輪科技革命 中國或坐上頭等艙
1970年代是日本產品開始統治世界的時候,大家可能說日本趕上了好時機。實際并非如此。1970年代和現在面臨的糟糕的國際環境差不多:石油危機、債務危機,到了1980年代初期,整個美國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但是日本經濟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長。日本經濟增長的源泉在哪里呢?那就是創新。[全文]
-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八缺一
成功從中等收入邁進高等收入的國家,有八個共同特點:高儲蓄高投資、勞動人口受教育水平高、制造業發展好、政治上穩定等等。中國有一項尚有距離,可能會阻礙未來的發展,那就是……[全文]
-
陳禹、姚洋:經濟學為什么無法成為科學
觀察者網推出經濟學家茅于軾、陳平等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后,陳禹教授來信指出,應區分“發現真理和檢驗真理”以及“實驗和實踐”。姚洋教授惠賜文章,闡述經濟學永遠無法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而是歷史學之一種。經濟學的論證更接近于藝術表現。一個好的經濟學模型,讀者總是可以從中讀出“美”來。[全文]
-
姚洋:承認中國地位是美國更好的選擇
或許最重要的元素是,美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將標志著美國令人可喜地認同中國如今已是一個堪與自己比肩的國家。[全文]
-
姚洋:不要指望中國挽救歐元
如今投資希臘、葡萄牙、愛爾蘭乃至意大利國債,是一種冒險行為。在德國和法國做出某種形式的堅定承諾之前,中國是不會采取行動的——而這兩個國家似乎都不太可能做出承諾。[全文]
-
中國經濟何時超越美國?
世界已然開始要求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健康承擔起更大的責任來。隨著中國經濟繼續增長并最終趕上美國GDP,這一要求會越來越強烈。從目前情況看,不論用什么方法計算,留給中國的準備時間都不多了。 [全文]
-
西方不應誤讀中國的變化
我們更應將中國現行政策視為政府在政治約束不斷增加的背景下進行艱難抉擇的結果,而非連貫的新激進戰略的產物。[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