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雨子影視文化學博士
-
今年暑期檔為何“一夜回到十年前”?
它們以普通人的身份作為材質用料,卻未曾站在普通人的立場和內視角,它們骨子里依舊維系著根深蒂固的精英主義。它們所借力的一切雞湯關鍵詞——勵志、信念、勇氣、人生方向,對純粹意義上的底層而言,都是矯情的奢侈品,與過剩的精神麻醉活動。[全文]
-
金庸誕辰100周年:我們還能否拍出優秀的武俠片?
近年在高校講課,遭遇最大的措手不及,莫過于“當你拿著金庸古龍舉例,學生們表現得如此陌生”。 [全文]
-
普通人的英雄主義,為何叫好又叫座?
這是春節檔,是全社會對快樂和振奮訴求最大化的時光,我們自嘲的苦笑后,總在呼喚新的希望,我們越因為失敗而附體于角色,就越等待伴隨角色去實現“哪怕小小地贏一次”。[全文]
-
盤點2023中國電影市場:“社會情緒”是把雙刃劍
它也可能被利用成急功近利收割快錢的利器,包裝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話術修辭,落在一些更含混也更廉價的表述里:勵志、和解、成功、親情羈絆……見筐都是菜。[全文]
-
TVB盛衰啟示錄:《新聞女王》是觸底反彈還是回光返照?
TVB,也是存在很多問題的,比如粗糙,比如重復,比如剝削,比如陳腐。[全文]
-
《我本是高山》本有雙贏的機會,但主創失去了“信心”
今日創作者,仿佛越來越恐懼和沒有信心去言說“超驗的神圣”,仿佛只有近在咫尺的小情愛、小傷逝、小遺憾,才是敢抓取的部分。[全文]
-
翻拍《你好,李煥英》,好萊塢需要什么樣的“中國故事”?
無疑,我們一直在呼喚和等待一段更深層次的對話,一種更加舉重若輕的反滲,一個可以調動中國思維、中國智慧、中國哲學去解答美國瓶頸的新周期——不再是“你好厲害,我愿意看你打”,而是“你好有道理我想聽你說說話”。[全文]
-
勝利后的70年里,我們是怎樣在大銀幕上講述抗美援朝的
你要表現這場戰爭,就要有配得上它、配得上那些英雄的創作態度。[全文]
-
翻拍翻拍,為何經常“越拍越爛”?
我們不滿的,正是一種整體性崩壞的、不再把藝術當作藝術的態度。[全文]
-
為何我們原子彈影視中的主角,幾乎沒有奧本海默式的“靈魂拷問”?
懷疑主義不一定是虛無,理想主義也不一定是粉飾。因為理想,在那些時刻,真真切切地飄揚過。[全文]
-
空前繁榮的暑期檔:我們為什么不再需要“國產電影保護月”了
二十年后,仿佛悄然溶去的冰層,恍惚之間,七八月的影院里,國片和外片坦誠相見,保護月竟一聲不吭地解除了。[全文]
-
16萬人大罷工:混在好萊塢,本質還是社畜
在真正的資本家跟前,再高工資的社畜也是社畜。[全文]
-
都是災難片,中美日韓各有“私心”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藝術都有自我想象和自我認同。[全文]
-
《水滸》太“毒”不該進教材?
《三國演義》推崇強權和愚忠、《西游記》封建迷信因果報應、安娜·卡列尼娜是小三出軌、賈寶玉乃生活不能自理的“媽寶渣男”、包法利夫人屬于“綠茶婊”……也許該借機談談這些年來在互聯網言論場內,對文學作品所展開的“群體審查”中上綱上線、無休無止的道德苛責。[全文]
-
《流浪地球2》:“我們能提供美國人無法提供的東西”
我們一邊津津樂道于《流浪地球》系列所踐履與證明的國產電影工業化水位,一邊則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它所輸呈現出的對家園和血緣的珍視、集體主義力量與信念、關于土地的永恒鄉愁。[全文]
-
動不動就炮轟,能不能管管“這屆家長”?
理想局面,該類比為“超市里有琳瑯滿目的食物,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各取所需自行挑選”,而不是“因為嬰兒消化不了谷物和肉類,所以超市貨架上就只許擺放奶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