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可以發揮獨特影響力,防止歐洲發生核沖突
北京現在最不想要的就是與歐洲各國關系惡化。在美國加緊與中國的競爭時,歐洲并非始終站在美國一邊,這很重要。普京已經承認,北京對俄烏戰爭有“疑問和擔憂”。如果他使用核武器,北京的反應將遠遠超出疑問和擔憂。[全文]
-
中國不是印度洋的新來者,印度要適應中國的“南亞存在”
我想無須提醒大家,明朝時,鄭和艦隊—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就7下西洋,所以中國不是印度洋的新來者。為了維護中國在印度洋不斷增長的利益,維護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中國海軍必須保持甚至加強其在印度洋的存在。中國航母打擊群出現在印度洋只是時間問題。[全文]
-
中國統一決心不變,美國“模糊”或“清晰”都行不通
拜登對于有關臺灣防務問題的一再“失言”并不是一些人認為的鬧著玩的。盡管拜登在東京“失言”后重申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他在九個月內的三次明顯“失言”,似乎預示著美國正在從幾十年來對臺政策的“戰略模糊”轉變為“戰略清晰”。[全文]
-
印度不能繼續用邊境沖突來界定兩國關系的走向
中印關系要向前發展,最重要的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如果印度政府想用邊境問題來束縛甚至綁架中印關系的未來,這無疑回到了拉吉夫·甘地80年代末訪華之前的中印關系的狀態。[全文]
-
烏克蘭戰爭將加速地緣政治自西向東轉移
諷刺的是,北約越受歡迎,歐洲越不安全……如果北約最擔心的莫過于俄羅斯使用戰術核武器發動進攻,為什么要不斷挑釁,去戳普京的眼睛呢?歐洲只有一如既往同俄羅斯合作,才有可能安全。[全文]
-
是時候要求美國、北約和俄羅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了
最關心美國核政策的是美國的盟友,他們擔心失去美國核保護傘后本國的安全。但基辛格常說:“大國不會為了他們的盟友而自殺”。[全文]
-
氣候危機的警示:中美應確保共存而非極限競爭
即使習主席與拜登的會晤標志著一個分水嶺,但是在某種程度上,當今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共存比冷戰期間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共存更加困難。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共存有著明確界定的勢力范圍,但是現如今中美之間甚至都沒有緩沖區。[全文]
-
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正確之道
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反復指出的那樣,中國一直是阿富汗的友好鄰邦。我們始終尊重阿富汗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支持阿富汗人民自主決定國家命運和選擇的發展道路,從不干涉阿富汗內政,堅定奉行面向阿富汗全體人民的友好政策,為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全文]
-
中國論壇參與舉辦中英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
中國要改變CPTPP規則?很明顯有人多慮了
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美洲與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長周密就上述問題對話中國論壇執委、CGTN評論員韓樺。[全文]
-
中國主導西太平洋,已經成為現實?
但是,無論這些數據多么驚人,得出21世紀會是“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結論是不可取的。事實上,即使在中國的大本營東亞地區,中國也尚未取得完全的主導地位。[全文]
-
美國哪些一相情愿的預言落空了
美國政客和學者的預測之所以落空,主要原因是基于美國的發展經驗、美國的思維來判斷中國的發展。他們還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勢和偏見:即只有按照西方的發展模式才能成功,中國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因而是不會成功的。[全文]
-
美英澳“三方安全伙伴關系”,敢回答這七個問題嗎?
美國白宮“變換大王旗”,“美國至上”主義卻并沒有改旗易幟。新一屆美國政府一再強調“基于國際規則的國際秩序”,標榜自身秉持國際主義外交理念,還在聯合國大會上大談多邊主義。但事實卻大相徑庭,拜登說,“美國回來了”?,F在看,是“美國至上”回來了。[全文]
-
中國申請加入CPTPP彰顯其對貿易和改革的承諾
盡管由于政治和經濟上的重重阻撓,中國實際加入CPTPP的可能性不大,但這對世界和中國社會來說都是一個強有力的聲明。中國向世界表明了自己對進一步開展國際經濟合作持開放態度。[全文]
-
“極限競爭”距沖突僅一步之遙
盡管幾艘核潛艇可能確實會使北京的決策復雜化,但它們改變不了大局。對澳大利亞來說,平衡術可能太難學,從歷史上看,澳大利亞士兵大多是作為嘍啰去打“大哥”的仗。[全文]
-
研究病毒起源的應該是科學家,而不是間諜
疫情溯源是個科學問題,理應由流行病學家領銜,在專家科學家之間處理,政治不應該涉足這類問題。[全文]
-
新西蘭對華,從爭創第一到徘徊猶疑
中新關系變得更趨復雜和嚴峻,美國和澳大利亞對新西蘭的壓力不斷加大,新西蘭能否真的從本國和中國的共同利益出發,理性把握和處理中新關系,中新關系到底如何發展,未來發展總體態勢如何,兩國關系持續演變將對地區和國際事務造成怎樣的影響,還需拭目以待。[全文]
-
非洲搞基建,會陷入“債務陷阱”?
簡單地套用中國的經驗或者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模式,這一方法并不會奏效,這種綜合性轉變要求不同的國家在不同條件下實現多樣化轉型。因此,以一個可持續性的增長目標為指引比遵循固定的模式更重要。[全文]
-
中埃建交65周年:兩大文明古國歷經的外交風雨
1956年中國與埃及建交后,國際舞臺風云變幻,兩國關系不無坎坷,但政治互信不斷加強,合作領域不斷拓寬的大方向始終未變?;ダ糙A的伙伴關系櫛風沐雨,歷久彌堅。今年時值中埃建交65周年,中埃雙方將朝著新時代命運共同體的目標,共同努力,把中埃關系打造成構建中阿和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先行先試樣板。[全文]
-
拜登的計劃沒法實現,最好是和“一帶一路”融合
隨著美國的絕對優勢逐漸消失,盡管拜登G7期間提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計劃”(B3W),但比起中國的“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拜登的計劃已經遠遠落后且毫無希望達成,未來的大勢所趨仍舊是更高質量、廣義上的“一帶一路”。[全文]
-
【南海真相】美軍機對華抵近偵察,新特點及風險
自2009年以來,美軍對華抵近偵察的頻次、烈度和針對性都急劇增加。如今,美軍大型偵察機每年在黃海、東海和南海針對中國的抵近偵察高達2000余架次。與此同時,抵近偵察的距離越來越近、抵近偵察的花樣也在不斷翻新。[全文]
-
美國是如何利用其亞洲盟友與中國展開大國競爭的
以史為鏡,我們不難發現,亞太地區有一個長期存在的共識,即該地區的經濟增長依賴中國的發展,而安全方面則依賴美國。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日益增長的全球影響力不可避免地挑戰了美國對亞洲盟友安全承諾的基礎,即二戰后建立的同盟體系。[全文]
-
中美海軍頻頻相遇,如何避免誤判?
從2019年10月1日到2020年9月30日,美軍以軍事行動對“全球19個不同聲索國提出的28項不同的過度海洋聲索”提出了挑戰。因此,一個簡單的問題出現了:如果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是好的,你美國為什么不批準它?如果不是,你為什么要以它的名義挑戰別人?[全文]
-
舍曼最好帶上誠意,如果想來上課我們不吃這一套
安克雷奇會談這場外交會唔成了拜登政府面對美國公眾(包括共和黨人)對華強硬立場的秀場。美國通過這場會晤向其國內民眾傳達的意味和信號非常清晰,即美國的意圖是通過安克雷奇會晤在人權問題上給中國人上一課,根本不是為了改善雙邊關系。[全文]
-
“亞洲的共同愿景:多元與共通”
2021年4月19日上午,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期間,由博鰲亞洲論壇主辦、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承辦的“亞洲的共同愿景:多元與共通”分論壇成功舉行。[全文]
-
觀察者網專訪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中國人嚇不倒,不怕什么“實力地位”(視頻)
2021年7月9日正值基辛格訪華、中美“破冰”50周年,觀察者網國際外交欄目特邀主持人、中國論壇執委韓樺專訪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樂玉成副部長就當下的中美關系發表意見,闡述了中方立場的同時,也對未來兩國關系表明了中方的期待。[全文]
-
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中國人嚇不倒,不怕什么“實力地位”
中美關系50年來的經驗是,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所謂“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打交道,骨子里還是一種霸權心態和冷戰思維,無非就是秀肌肉、舞大棒嚇唬人。中國人嚇不倒,歷史上一窮二白、小米加步槍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怕過誰,現在更沒理由怕什么“實力地位”。[全文]
-
專訪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談當下中美關系
7月9日,恰值基辛格秘密訪華50周年紀念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在北京接受觀察者網國際外交欄目特邀主持人、中國論壇執委韓樺專訪,就當前的中美關系的熱點問題發表意見,并展望未來兩國關系發展路徑。 [全文]
-
任何國家都不應以“世界領袖”身份在國際社會頤指氣使
面對時代的風云變幻,各大國須增強使命感,以推動人類社會共同發展與進步為已任。那種堅持冷戰思維、強權政治和集團利益的帝國式大國外交,以及試圖打造亞洲版北約以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新冷戰行為,無益于地區穩定與和平,不利于大國關系重塑和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全文]
-
放下“受害者”意識,中國走向博大寬廣
受害者意識可以是一張牌,打得最好的也許是特朗普,他曾說過:“想想吧!有誰能比我受到的攻擊更多呢?”作為當選總統,他誤導了美國選民,讓他們相信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正“哀鴻一片”,而他可以“讓美國再次偉大”。[全文]
-
如果你不是來挑事的,就享有國際法允許的行使自由
海警法既不擴大我們國家的管轄海域,也不減少我們國家的管轄海域,它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法律。中國在執法水域執法,恰恰是表明一個國家的主權主張。[全文]
-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特色社會主義是5000年+100年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做客中國論壇,為觀眾解答什么是中國共產黨,分析后疫情時代中國的國際形象,點明西方對中國存在誤解,以為中國想要輸出自己的治理模式。[全文]
-
為何美國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人和加拿大因紐特人不能享受“民間審判”優待?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指責其他國家犯下種族滅絕罪,是一種根植于西方殖民主義歷史的黑暗記憶的喚醒反應,而整個西方殖民擴張過程都是以入侵、酷刑、監禁和大屠殺為標志。[全文]
-
中印要從僵局中向前邁進,應回頭看看
如果北京和新德里在21世紀仍然被一個殖民者留下的爭端所綁架就真的可笑了,尤其是因為除了邊界爭端之外,雙邊關系并沒有突出的問題。印度人講“印度人民和中國人民是兄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中印無論如何不能變成敵人。邊界問題不應該成為一個永恒的詛咒,兩個核大國之間連一場常規戰爭都不應該發生。[全文]
-
吳紅波:我對疫情后的中歐關系充滿信心
2021年4月9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中國論壇與歐洲咨詢聯盟-安博思聯合舉辦“聚焦中歐關系”對話會。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聯合國前秘書長、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吳紅波大使發表關于“中歐關系現狀”的主旨演講。[全文]
-
內政“偏科”,外交“遺產導向”,拜登只能炒作中國威脅?
拜登要向世界展現一個好像“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但是這背后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盟友已經開始高度配合美國的利益了?其實歐洲盟友對他的配合度是相對比亞洲盟友低一些的。[全文]
-
和傅瑩大使一起“看世界”:比“解釋”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聲音”
2021年2月4日,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與中信出版集團在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聯合舉辦“百年變局下的挑戰與選擇——《看世界2》研討會暨傅瑩大使新書分享會。”[全文]
-
黃仁偉:現在的美國像《紅樓夢》里的賈府,架子沒倒但是……
楊潔篪主任在安克雷奇的那段話講到了美國的最痛處,美國的硬實力、軟實力都在下降,這些實力其實是一個外殼,里頭沒有那么大實力了,這個其實就是紅樓夢的賈府“架子沒倒,內瓤進上來了”[全文]
-
湯蓓:新冠病毒溯源,該做的中國政府都做了
世衛組織會在近期再次到中國開展調查嗎?針對世衛組織日前發布的《中國-世衛組織聯合專家組溯源研究報告》中明確的結論——“病毒由實驗室泄露極不可能”。與其討論再次在中國進行調查,不如討論全球溯源下一站該去哪?如今新冠疫苗加速接種,“后疫情時代”指日可待,全球將會何去何從?我們還能回歸正常嗎?[全文]
-
美版“航行自由”——用美國法代替國際法
美國所挑戰的其所宣稱的中國非法海洋主張在地理范圍和具體事項上是逐年擴大的,但其本質并沒有任何改變,就是通過航行自由行動向其他國家強加其對某些海洋法規則的理解,也就是用“美國自己的國際法”代替“國際社會的國際法”。[全文]
-
中國是北約的機會,不是挑戰
3月18-19日,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在阿拉斯加舉行;3月22-2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應邀訪華;同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北約和歐盟。在大國博弈時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接受了中國論壇執委韓樺的專訪。[全文]
-
龍象相處之道在于保持安全距離
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是不幸的,但不應構成中印關系惡化的分水嶺。相反,它應帶來有用的警示:要想龍象相安無事,共存之道是保持安全距離。[全文]
-
中美需要一份專業清單管控戰略分歧
冷戰沒有演變為一場熱戰并不完全是運氣使然。盡管存在敵對行動,但通過可核查的信任措施,美蘇之間的專業溝通得以保持并加強。沒有人知道中美關系會如何演進,但為了讓競爭對手在新的冷戰中不成為敵人,雙方需要拉一個長長的信任措施清單。單子越長,戰爭風險越小。[全文]
-
中美競爭應繼續,合作當有期
中方對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不抱不切實際的幻想,但這不意味著中方對改善兩國關系不抱希望。中方不會因兩國多領域競爭長期存在而放棄溝通與對話;也不會因美方對華政策因循守舊而無所作為;更不會效仿某些目光短淺的美國政客,呈一時之勇,斗一時之氣,置中美雙方長遠利益和國際社會共同期望于不顧。[全文]
-
美國會和平衰落嗎?
我們在21世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并非是中國的崛起,而是美國的衰落。[全文]
-
美國要意識到自己不過是國際社會的一員而已
如果說無知是傲慢之父,那么“山巔之城”之說,更像是傲慢膨脹成為偏見。須知,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不過是國際社會的一員而已。當它承認這一點時,這是它從山巔走向平原的開始,山下的天氣肯定沒有山上那么陰冷。[全文]
-
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與國際數字經濟合作
建設“數字絲綢之路”,既是中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領域,又是中國參與和推動數字經濟全球化注入的新動能。中國有意愿也有能力在推動全球數字化轉型上做出自己的努力,有意愿也能力為全球經濟治理特別是數字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方案,為構建造福于整個人類的數字經濟發展共同體做出獨特貢獻。[全文]
-
“自由國際秩序”只是西方的自戀
12月9日,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舉行第11屆亞洲會議,會議主題為“后疫情時代的俄羅斯與亞洲”。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周波在以“2020年的沖擊:我們在國際關系中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為主題的分論壇環節發言。周波提出,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實際上出于美國自戀情結的幻滅,因為它錯誤地認為中國最終會成為西式民主國家,然而日益強大的中國并沒有變成所謂的西式民主國家。[全文]
-
如果中美90%都在競爭,則很難在10%上面合作
什么是勢力范圍?拜登上臺后美國會不會鞏固勢力范圍?“一帶一路”倡議是不是中國建立勢力范圍的嘗試?中國要如何讓世界相信它不需要勢力范圍?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共處面臨什么挑戰?中國論壇執委韓樺采訪了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全文]
-
中國維和部隊不是世界警察
維和是一份屬于熱心人的工作,需要深入遭受災難和不幸的地區,而今年是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30周年,那么中國軍隊參與維和行動有哪些獨特優勢?不愿當“世界警察”的中國軍隊,在海外維和行動具體干什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接受了中國論壇執委、CGTN評論員韓樺的采訪。[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