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濱美國文博大學政治系教授、上海美國學會資深研究員
-
俄烏沖突的“1916時刻”:“和”去“核”從?
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克·米利將軍曾在戰事進入冬季時推動其外交解決方案。雖然拜登政府高層并不贊同米利的想法,但據說他們中的一些人(如沙利文)一直在敦促為外交協調留出余地。顯然,拜登團隊仍未在價值觀和利益之間找到平衡支點。而基輔方面在12月底也拒絕了拜登提出的“正義和平”框架。[全文]
-
如何看待中國國內的“俄烏敘事”?
但兩位學者都忽略了中國龐大互聯網民中“不那么沉默”的大多數,人們對俄烏戰爭的意見活躍且多樣。中國官媒對俄烏的官方報道不偏不倚。CCTV《今日關注》特約評論員、俄羅斯問題專家吳大輝教授甚至直接引用他在澤連斯基內部“線人”的消息。4月下旬,新華社發表俄烏兩國外長的采訪全文。[全文]
-
身處國際社會至暗時刻,中國的有原則中立意味著什么?
1950年至1989年間,中蘇關系經歷了從同盟到敵對的急劇轉向,雙方付出巨大代價。此后,兩國將高度意識形態化和危險的軍事化關系轉化為一種務實的共存關系,其核心因素是意識形態缺位。目前的中俄“戰略伙伴關系”,無論是否有止境,都是雙方在經歷“最好”和“最壞”時代之后的一種正常關系。[全文]
-
西太平洋上不太平
《今日俄羅斯》的報道很快指出,美國政府1979年“與臺灣關系法”并沒有“保衛臺灣”的承諾。奇怪的是,普京在CNBC訪談中的涉臺言論并未出現在克宮官方文件中。普京對臺灣問題的頗有創意處理,凸顯俄羅斯對西太平洋戰略態勢中臺灣問題走向的密切關注。[全文]
-
美國“癡迷”于中俄結盟問題,但中俄選擇的是……
即使中國將其核彈頭增加到1000枚,其核武庫也遠小于俄羅斯和美國。但對于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爾斯·理查德上將來說,中俄合作比“中國戰略核力量的突飛猛進”更具威脅性。與他的擔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俄兩國并非熱衷于走向結盟。[全文]
-
美軍高官是“通共”,還是愛國“義舉”?
如今美國的政軍關系,已遠非艾森豪威爾時期相對簡單的“軍方好戰”、“文官求和”的模式可以套用的了。在美國對外政策中,文人好戰甚于軍人的例子比比皆是,相比之下,不少軍方人士倒是相對現實。然而近期政軍關系的最大變數,卻是美軍在美國政治轉型中日益舉足輕重的作用。[全文]
-
“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鄧小平’”
2021年夏,有兩個不尋常的歷史性紀念日:中共建黨百年,和蘇聯解體30周年。蘇共與中共歷史命運如此不同,令人感慨深思。 蘇聯解體讓西方失去外部制衡,盛極而衰。美西方也許贏得了冷戰,卻失去了和平,更要丟失自我。[全文]
-
希拉里這個時候發文談國防改革,什么意思?
希拉里一反其一貫的鷹派立場,重提69年前艾森豪威爾總統對軍工集團的警告。不管希拉里的國家安全“新思維”能否施行,至少奠定了她在拜登國安團隊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不能排除這位有望成為美國首任女防長的政壇老將在2024年(78歲)再度向問鼎白宮發起沖擊的可能。[全文]
-
被誤讀的冷戰與喬治·凱南?
凱南對冷戰的批評不僅是基于冷戰本身,也深受其本人對美國歷史的認知,尤其是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對美國外交的告誡——“美國不要到世界上到處尋機除暴”,凱南幾乎將其奉為箴言。凱南在后半生十分擔憂美國濫用武力的行徑,他認為遏制美國自身的沖動,比遏制蘇聯更為重要。[全文]
-
要么聯合國,要么中美兩極?俄精英怎么看世界前景
“回歸”聯合國一直是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主流精英的訴求。后冷戰時期實現了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市場化的俄羅斯,不僅未能融入部分俄羅斯精英翹首以盼的西方體制,反而被日益邊緣化。昔日的紅色帝國,似乎只有在聯合國的框架之下,才能找回當年的余暉。[全文]
-
無力回天的基辛格 只剩“沉默是金”
美國現實派大師基辛格要特朗普 “聯俄抗中”的傳聞,在國內外媒體不脛而走。基氏對傳聞不做回應,應屬正常。古典現實主義中一個重要內核,就是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利主義。秘而不宣,左右逢源,縱橫捭闔,也是基氏的一貫作風,捅破了窗戶紙,說客的回旋余地就不大了。[全文]
-
FBI三板斧,斷送川普白宮夢?
FBI的第一板斧使希拉里如釋重負,民調一路領先。FBI的第二板斧使最后沖刺的女強人猝不及防,頓失動力。一時間,美國選局和股市都持續震蕩。而“臨門一腳”的第三板斧卻砸在川普頭上,幾乎唾手可得的白宮,又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望之物。[全文]
-
日本歷史觀中的“真情”與假意
日本歷史觀的錯亂,既非始于今日,也不是右翼的專利,而是一個漸進和全方位的過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歷史觀的迷失和混亂就已經無可救藥,這甚至包括一些左翼和所謂和平主義者。與此同時,日本官方也不斷以各種方式使日本成為所謂“正常國家”。[全文]
-
朝鮮戰爭:美國的“集體遺忘”與“不依不撓”
六十余年來美國對朝鮮戰爭的反思呈兩個極端:一方面是美國朝野的朝戰“集體遺忘癥”,另一方面則是軍事史學界的“朝戰研究疲勞癥”。這兩個極化現象至今仍在影響美國朝野的對朝觀念和政策。美國公眾對朝戰的認識仍在低水平上徘徊。[全文]
-
南海問題上,美國想讓子彈飛起來?
克里在北京可以否認軍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狠話”,但在實際操作中有多少約束力,可能就由不得克里了。就在美國軍方透過媒體放話一天前,美國海軍濱海戰斗艦沃思堡號已經駛近中國控制的南威島,中國海軍的鹽城號導彈護衛艦緊隨其后。中美間“貓與老鼠”的游戲已經開場了。[全文]
-
希拉里剛參選,中國卻早已躺槍
由于中國問題在美國政治中的高度敏感性,主流學者在選前和選戰期間一般都少說或不說。沈氏為何在2016年大選前夕挑起中國話題,且語不驚人死不休?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個并非不合理的假說是,沈文的真正著眼點是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