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
重振增長的關鍵:以偉大復興“世界觀”破除對經濟發展的自我設限
如果中國不愿意按照霸權的意志退回到國際經濟體系的邊緣位置,那什么是中國能夠在世界經濟中保持一席之地所依賴的戰略性資產?很顯然,如同美國有美元霸權、俄羅斯有石油和天然氣那樣,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就是其最大的戰略性資產。[全文]
-
重振增長的關鍵:解綁中國工業體系身上的枷鎖
在經濟下行的2014-2023年期間,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低于GDP的平均增長速度。雖然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期有大幅上升,但并沒有抵消工業增長速度下行對于整個經濟下行的影響。那么,什么是套在中國工業體系身上的枷鎖?[全文]
-
一些人對C919商業首飛冷嘲熱諷,恰恰忽略一個重大教訓
做總比不做好,我們現在做不到最高水平說明沒有經驗,但不做就永遠沒經驗。在復雜技術系統工業領域培養國際競爭力,僅靠市場自發作用遠遠不夠。中國大飛機發展必定面臨國際既得利益集團阻力。但中國有特殊的大國效應,養得起一個民機工業,應堅定自主研發的意志和路線。[全文]
-
中國如何重啟中高速增長?首先要厘清這些誤區
“轉型假說”以及遵循其邏輯的收縮政策不符合“偉大復興世界觀”,也不符合黨中央的方針。為戰勝霸權的打壓并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中國必須重振增長、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中高增速,這就要求實施基礎廣泛的產業升級,以“升級”邏輯代替空洞的“轉型”邏輯。[全文]
-
應對美國科技脫鉤,中國要下定狠心做這件事
為了對付中國,美國采取通盤策略從各個層面出擊對中國展開技術封鎖,但是他們只能卡供給;中國政府也應該采取通盤策略,對他們的需求,即中國的大市場實行統一管理。中國的政策的重點應該是集中資源促進中國本土產業鏈的形成,而不是各自為政,分散地追求單個項目或單項技術的全球領先。[全文]
-
所有關心中國的人都有一個疑問:中國經濟能否再次高速增長
依托世界最大的工業體系是中國高技術工業能夠繼續突破的良好條件。中國工業在高增長階段的發展證明,在市場化和人民廣泛參與的條件下,由工業體系的演進所產生的勞動分工深化、資本積累、市場規模和生產規模擴大之間的“正反饋”就是中國高增長的內生動力。[全文]
-
為什么我國冷連軋技術的突破,在“國產化”政策之外?
為什么政府從1983年就提出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的政策,卻遲至2003年才突破冷連軋成套設備技術?因為政府在20年里從來沒有允許中國企業開發它。2000年以后,一條冷軋線甚至95%以上“內容”都由中國企業供貨,外國企業僅提供一點點核心技術。[全文]
-
美國打壓之下,政府如何領導中國的產業升級?
液晶面板工業雖然歷史不長,但發展極為迅速。一家中國企業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擴張觸發了一場“液晶熱”,為中國創造了重要機遇。如果政府能把握時機并鼓勵、鞭策、支持企業進行自主開發而非單純購買技術,將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升級有很強的推力作用。[全文]
-
為什么主流經濟學無法解釋中國高鐵的成就?
中國高鐵的發展對于中國學術界的終極教訓就是:中國正在創造歷史,大量新的實踐層出不窮,它們不斷突破已有理論所能夠解釋的范圍。[全文]
-
世界上不存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創新途徑或模式,因為世界上不存在不進行自主開發就可以“消化、吸收”的可能,更談不上“再創新”。但就是這個直白的道理,在中國政策領域被扯了幾十年后,還是有人弄不明白或不想弄明白。[全文]
-
中國核電崛起之謎:“華龍一號”的技術從何而來?
在中國核電的這場“大戲”中,公眾迄今為止最不清楚的問題是“華龍一號”的技術到底從何而來。當幾年前“華龍一號”剛浮出水面時,媒體還沿襲引進路線的說法,把它的兩條技術路線稱為“都在大亞灣核電廠M310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全文]
-
除了運-10,再舉兩個例子
既然中國民用航空工業近20年的技術發展幾乎是停滯的,那么為什么在那之前的運-10能在技術上獲得成功?其實就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運-10是在中國航空工業50多年的歷史中,唯一在航空工業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轄之外予以執行的項目。[全文]
-
運-10下馬,丟掉的不只是國產大飛機,還有開發平臺
為拋棄運-10辯解的人總說運-10是模仿波音707開發出來的機型,到80年代已經落后。事實上,運-10不是波音707。即使運-10就是波音707,那問題的關鍵也不在于它是否“落后”,而在于運-10下馬后中國至今都沒有逾越甚至能夠勉強達到的產品開發平臺。[全文]
-
關于國產大飛機的爭論,本質上是要不要自主創新的問題
許多人雖然聲稱是在討論大飛機的發展戰略,但其實是在討論戰術問題。因此,澄清思路的關鍵是區分清楚哪些是戰術問題、哪些是戰略問題。從運-10下馬到今天為止的20年間,中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的根本性戰略問題其實就是要不要走自主設計的道路。[全文]
-
有些行業“以市場換技術”,為何在執行中違背初衷?
眾多此類案例的同時存在反映出中國工業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中國所實行的“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路線方針,在執行上已經完全違背了初衷。這項政策由“提高本土工業技術能力”的美好憧憬最終變成了讓跨國公司圖謀主宰中國市場的墊腳石。[全文]
-
華為的技術能力源頭來自哪里?
如果稍微分析一下華為、中興、奇瑞、振華港機這些標志性的自主創新企業,就會確定無疑地發現:第一,這些企業之中沒有一個是從組裝外國設計的產品開始的;第二,這些企業最初的研發團隊都是來自具有技術研發經驗的老企業或研究所。[全文]